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是2006年6月10日

文化遗产日,为中国国内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China Cultural Heritage)。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

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体现对保护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国家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2006年5月25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长孙家正说到,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我看设立“文化遗产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设立的传统的节日或者政治的节日以外,包括“爱护牙齿日”、“保护眼睛日”,算起来365天都不够排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在议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设立这个“日”,作为专题日,要十分慎重,基本上处于控制阶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一放,但是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带有紧迫性的。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的设立,同时向社会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了大型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节目。

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这次节目在2006年6月10日上午九点开始,连续进行四个小时现场直播。CCTV.com也在网上同步直播,并开设互动平台。直播采取多点传送方式,在第一时间,全景展现四川成都金沙古蜀国文化考古发现的盛况;同时十五路记者,奔赴内蒙古、西藏、贵州、河南、上海、天津、北京、海南、澳门等地区,报道那里的文物保护情况,深度探询文化遗产瑰丽宝藏;这次直播在北京设立主演播室,著名的人文学者冯骥才、田青、易中天做客现场,与观众一起欣赏我国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探讨遗产保护的相关话题。

节目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设立直播点,对那里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现场直播。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国21世纪初第一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到目前为止,金沙遗址已经发掘出各类珍贵文物数千件,但同时也留下许多的谜团。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什么关系?金沙出土的玉器为什么和良渚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难道两地人们在几千年前就有来往?为什么有着如此精湛手艺的人们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为什么古蜀文明会神秘消失而成为了一段段神话?这些都在直播节目中为观众们进行了揭示。

为了展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古琴音韵,节目组还邀请了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莅临现场。同时也为观众们介绍了昆曲、蒙古长调、木卡姆等艺术形式的魅力和申遗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文化遗产,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或失传的窘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