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洞穴村落是云南峰岩洞

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的一个喀斯特溶洞中。穴居着50多户人家,这就是中国现今最大的洞穴村落——峰岩洞。

峰岩洞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南屏镇安王办事处,是一个汉族聚居的自然村落,由于地处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山区,至今尚无公路直通村里。清晨,我们开车从广南县城出发,10点多钟便到了南屏镇。从南屏镇到安王办事处有8公里多,全是石头土路,尽管我们开的是微型车,但也不能通行,只有步行了。从安王办事处到峰岩洞,又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我们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一路上,岩石裸露、草木不生的石山石峰及深凹的小面积岩溶盆地随处可见,峰岩洞便坐落在其中一个山坳的山腰间。从远处看,峰岩洞口像一个张着大口的青蛙赠,周围的石壁上留下了雨水冲蚀的痕迹,要不是洞口附近零星分布的几户人家,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村落。在洞口外,只见一片不太宽敞的地上,横列着几座石墓,洞口正前方有一用石头砌成的大水池。这大概是峰岩洞村的人畜饮水池吧。绕过水池,站到洞口,俯视洞里,整个峰岩洞一览无余,只见用篾笆、泥巴建筑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洞内,因为是在洞里,无风雨吹淋之忧,大多数房屋都无屋顶,只是用一些细树条加以铺垫权作晒场罢了。抬头仰望穹形洞顶,只见倒悬的钟乳石已呈黑色,那是长年累月烟熏火燎的结果。

峰岩洞人虽穷,但孩子一到学龄就可进校读书

沿着通往洞里的石阶拾级而上,很快便来到洞内。接待我们的是村长,他很客气地把我们让进了家里。进到室内,环顾四周,除有一个柜子是用木头做的外,其余大多数家具都是藤篾编的,从外表看已是有些年月了。坐在昏暗的屋子里,喝着主人专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泡的清香宜人的岩滴水茶,村长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峰岩洞是石灰岩不断被水溶解而形成的洞穴,洞中有滴水,并且白天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照到太阳,这样就具备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据说 100多年前有一李姓人家为避战乱最先搬进洞里居住,以后住在洞外的徐家、何家、周家以及住在城里的唐家又陆续迁入洞中。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村落。在村里六姓中,任家是解放以后才迁入洞中的。

现今峰岩洞共有56户人家300余人,除近一二年搬出洞外的几户人家外,全部穴居洞中。洞中除人居住外,还厩养有牲畜,因而目前洞内已显得相当拥挤。

峰岩洞是一个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贫困村,在那里,最常见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要么是木制、竹编,要么是石头打制,全村除有两台电动碾米机外,粮食加工大多还靠石磨。由于每年人均收入太低,有时只够用来买点粮食和盐,因此根本无法添置其他物件,除房产、牲畜以外,有台缝纫机已算是那里的有钱人家了。

峰岩洞人虽穴居山洞,经济落后,但村民们对文化教育却相当重视,因为他们不想再让后代吃苦头,走自己的老路。其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安王办事处所辖的9个村寨中,甚至在南屏镇中,可算中上水平。峰岩洞旁边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在那里,每个孩子一到读书年龄就可进学校读书,一直可以读到小学毕业,至于再往上读,就要视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有了自己本科毕业的医生了。前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这里通了电,并架设了电视卫星转播天线,通过电视,缩短了村民与外界的距离,使村民不再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村长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汉子,村长家老少一共6口人,是劳动力较好的一个家庭。据他本人介绍,平时忙完地里的活后,还帮人做做石匠活,但即便如此,也才能解决个温饱。而对于其他有剩余劳动力的家庭来说,一般都是外出打工,一年半载才回来一趟。打工挣来的钱大都攒积下来,以便今后搬出洞外盖新房之用,这恐怕是峰岩洞人生活中最大、也是最难实现的愿望了。

在洞中过大年,年饭是难以下咽的玉米饭

住在洞中,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而又好奇的事。想想当初逛那些喀斯特地貌带的奇观胜景石林、九乡时的感受,产生的那丝冒险住一晚的欲望,如今已实实在在让我们尝试了一下。

刚刚走完30多里的路程,浑身汗淋淋的,突然进到阴暗潮湿的洞中,都不禁打起了冷战,忙不迭地加衣服。夜晚,洞中更加阴冷,抬头只见被烟熏黑的穹顶,没有星星,没有来自遥远星空的感受和遐思,人们最多就是坐在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里看那只有一两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妇女们则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大概是第二天要赶早做活计的缘故吧,不到十点,洞中已是一片寂静,除有一两声狗叫声从洞口传到洞尾外,已听不到白天嘈杂的声音。

睡在简陋的床上,辗转反侧,深夜的峰岩洞寒气逼人,空气中夹杂的一股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异味和袭来的大量蚊虫,使我们怎么也不能入睡。回想一天来的行程,虽艰难,但比起峰岩洞人来说,这恐怕是再一般不过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凌晨5点多钟,只听见洞中已有鸡鸣声,不一会儿,狗叫声、驴叫声、猪叫声和屋里传来的推磨声、锅碗瓢盆撞击声混杂在了一起,在洞中回荡,使人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峰岩洞人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天是六年初三,村民们听说来了客人,都纷纷到村长家探望,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洞中的情况和洞中的趣闻乐事。说到洞穴村落,也许人们会联想到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其实不然,峰岩洞人朴实厚道,见多识广,对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在洞中,村民们和睦共处,互相帮助,正像村长所说: “岩洞使我们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大家不仅能和睦共处,而且能共同分担困难,共同寻求发展。”

中午,大家都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但村长执意要我们留下,村民们只好回去把自己家中过年准备的最好食物一齐拿到村长家,算是全村人对我们的款待。说是吃年饭,其实在城里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餐饭了。主食是玉米磨碎后掺杂少量大米蒸的玉米饭,几乎没蔬菜,肉食也只是腌制的。看着村民们吃得很香,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吃着难以下咽的玉米饭,我们深深感到了峰岩洞人生活的艰难和辛劳。

水贵胜油,寸土寸金,村民渴望着阳光的照射

实际上,峰岩洞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在那里,维持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水、土、阳光都是极端缺乏。

当初迁入洞中居住的几户人家仅靠岩石的滴水就可维持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岩石滴水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这样人们只有靠自然降雨了。在峰岩洞地区,雨水较充沛,但由于渗漏严重,蓄水相当困难。为了生存,人们便在洞外约2公里远的山坡上掘石挖井,但所挖井水,也只够从9月到翌年2、3月间的需用,以后又得靠岩石滴水了。

初到峰岩洞,我们很奇怪为什么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有一根顶端带有用树皮做成漏斗的竹竿。后来听村民们介绍,才知道这是用来接岩石滴水的。在洞中,几乎家家都有一口带盖上锁的井。说是井,其实只不过是家家户户用来代替水缸积水、存水的地下水坑罢了。为了把岩石滴水引到井中,井区布满了长长短短、纵横交错的竹槽和大大小小的水漏(这是我们临时的叫法)。岩石滴水的水质较好,村民一般不轻易取用,只有到了洞外实在无水可取时。方才观其所需定量取用。

从峰岩洞到洞外水井挑水,由于全是山路,人们来回一趟就要50多分钟。如果遇到干旱,井水干涸,则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驮水,来回一趟需一天时间。水的奇缺,使村民视水如油,舍不得浪费一滴水,就是我们这些省城去的,被村民们视为贵宾的人,居住了七八天也没有得到一两盆水好好地洗洗脸和脚。

1990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村民们集资出力,自行设计建成了一个人畜饮水蓄水池,使峰岩洞人暂时摆脱了人畜饮水的困难,但由于所蓄水量有限,村民们还是不轻易浪费一滴水。

峰岩洞周围,到处是石骨嶙峋的岩石,岩石之间间或有一两块可以用来耕种的旱地,最大的一块就是洞前山坳的一块,约10亩,按户分配,每户约l-2分。其余一些零星分散的地,几乎是夹在石缝中。由于可耕种土地少,峰岩洞人便不断地砍伐周围树木开垦荒地荒坡。即使这样,整个村所辖地域里的土地仍少得可怜,每年收获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得购买国家的返销粮。

据老一辈人讲,过去峰岩洞周围,随处可见长在石缝中的参天大树,在海拔 1100米以上的地带,全是森林覆盖,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开荒种地的面积不断扩大,森林也逐步消失殆尽,目前除部分山头尚存少量树木外,绝大多数已成荒山。森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失去森林,也就失去了良田,如今,峰岩洞的土地,除最大的那块还算得上是基本解决了排涝问题外,其余的土地每年都要受到山洪淹没的威胁。

为吃饱肚子,峰岩洞人不愿意放弃哪怕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在石缝中,在每一个石坑中,到处可见村民们栽种的包谷和红薯。为了改造山地,村民们一有空便撬石垒地,甚至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背土来筑台地,可以说峰岩洞人是惜土如金。

在峰岩洞中,局部地区每天大约有4个小时的日照,而有的地方则长年累月见不到阳光,由于洞寒阴冷,风湿病成了这里的常见病。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孩子十几岁就得了关节炎,几乎瘫痪,现在大人每天都要把他背出洞外晒半天太阳。久居洞中的人对阳光的渴望是常人想象不出的,如果地里的活已干完,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村民们都要来到洞口那块不太宽敞的空地上晒晒太阳,唠唠家常,这也许就是村民们最好的享受了。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峰岩洞人穷困的根源

峰岩洞人是勤劳的,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到太阳落山方才收工回家,真所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就是这样辛苦劳作,仍然填不饱肚子。当我们即将返回,在送行的村民的簇拥下站在洞口再次回望全村时,不禁怆然泪下。望着那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的居室,以及那写满沧桑的一张张脸,使我们不禁倾箱倒箧,尽管这样做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

也许人们会问,峰岩洞人的付出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回报呢!其实到过那里的人一看便清清楚楚,峰岩洞的生态承载力已达到极限,村民们再努力,仍然摆脱不了贫穷和落后,就是过去靠破坏生态资源维持的较理想生活,最后也会遭到大自然的遗弃甚至惩罚。如今,峰岩洞的文化、教育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是有了发展,但在一无所有的土地上,经济是越来越落后,生活是越来越艰难,他们已是“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越穷越苦,越苦越穷,越穷生态环境越遭破坏,生态环境越破坏人越穷”,实际上,“这种越陷越深、不折不扣的恶性循环,就是峰岩洞以及同类地区贫困的根源。”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也是在建设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正在急剧恶化吗?实际上,峰岩洞又向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如果我们再任由一片片森林被伐,任由洪水泛滥、水土流失、良田被毁,任由工业和生活废水把江河湖泊变成臭气熏天的污水塘,任由空气污染诱发全球气候异常,等等,那么我们也会像峰岩洞人一样,将会走向生态死亡的绝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