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是北京故宫清内阁大库档案

中国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是北京故宫清内阁大库档案。

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清内阁大库,隶属内阁。在内阁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下,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机构。
其中典籍厅掌管内阁大库红本及书籍表章,满期本房掌管内阁大库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它档案。其制诰典册即汇于内阁大库。
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藏于编号为礼、乐、射、御四库,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长期秘藏于清宫。这些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1898年,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这一年,整个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故宫,这座曾居住过无数帝王的宫殿,经历过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很多房屋已经年久失修。东华门附近的内阁大库,出现了严重的渗漏。不料尚未施工,整个大清国,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修缮内阁大库的事情清政府自然再也顾不上了。结果这一搁就搁了十多年。

一晃时间到了1909年,年仅3岁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上皇位。光绪皇帝载湉死时没有子女,在慈禧的坚持下,立了光绪的亲侄子溥仪为帝,并让光绪的弟弟载沣监国。刚刚被封为摄政王的载沣,打算查阅清初摄政典礼的档案,以便为自己举办一个既风光又合祖制的就职大典。没想到,这一次查档,对大库里的档案来说,却是致命的。

派去查档的官员,面对满目皆是的档案,却无心细查,结果无功而返,还上奏说大库内堆积了大量毫无用处的档案,不如焚毁。

这时,有一个人无意间接触到了大内秘档,他姓罗,名振玉,在清朝担任参事,主要负责替宫里鉴定文物。走进大库后,他发现要焚毁的东西其实非常重要,他开始到处奔走,内阁的其他官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不愿理睬罗振玉的请求。

罗振玉的顶头上司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张之洞,罗振玉找他想办法,他也非常为难,罗答应自掏腰包,负责档案的运输和保存,为了节省花费,大内档案被装到麻袋里,足足装了八千袋,放在学部后屋。 

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部的官员显然不满意。没多久,下令把它们搬出学部。这十多万斤档案,哪里才是它们的容身之地呢?

北京国子监的敬一亭,原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办公的地方,自从1906年清朝的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个地方就冷清了下来,从紫禁城迁移出来的大内秘档,曾经放在这里。一放就放了几年。

几年后,西单的一家名叫同懋增的纸店,花高价进了一批货,作为造纸的原料。这批货共八千麻袋,里面装的正是大内秘档,没过几天,有人上门花三倍的高价把八千麻袋全部买走了,至少出口了几十万斤,罗振玉、王国维发现之后,自费抢购了几万斤,但是还有更多的档案流落海外。

这批号称中国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被家贼里偷外盗和各种原因损失惨重,特别是晚清档案部分。

晚清过后,故宫曾委托满族贵族代为保管明清档案,当时保管人偷窃非常严重,一般珍宝,贵重档案等等,或归入私人所有或对外大肆出售。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江南档案,尤其是江苏、上海档案基本上是没了,唯一保留下来的吴煦档案,也被废纸收购站毁掉了百万斤之多;
在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毁掉了很多档案;
八国联军抢走了很多档案;
户部档案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现在日本学界研究晚清经济史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国内很多学者研究晚清经济史必须参考日本学者的成果——没办法,我们国内缺失这部分档案。
近代中国海关档案,是世界上保存最好、最完整、最连续性的海关档案,但是义和团运动中,晚清部分(1854—1900年)的海关档案被义和团全部烧毁。目前,国内对晚清海关档案采取高度保密、保护措施,不对外开放。

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位知名人物也接触过大内秘档,他就是鲁迅,1912年, 刚过而立之年的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奉命整理档案的过程中,鲁迅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教育总长每次以整理为名拿走的档案,还回来的时候总是少了一些。鲁迅当时感到很悲哀,在中国公共的文物不太容易保护。如果是行家的话偷光,如果是外行就把他糟蹋光,

目前中国故宫博物院以及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的晚清档案,缺失严重,残缺不全,很多档案只是有一个名单,但没有内容。

即便是已经对外开放的晚清档案,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如果级别不高、名气不大的国内教授,你就别想见到真档案——找到熟人了,才有机会见到珍宝。见到了,普通人也看不起,要钱太多,自费研究是拿不出那个钱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学者说研究近代史,很多时候学界内部都在嘲笑自己——没见到档案就研究历史,感觉就像是瞎子摸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