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

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县)。

历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等职。

后移家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他身经安史之乱,仕途又多挫折,生活困窘,对现实遂有深刻认识。

生平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现实政治的黑暗和仕途上不断遭受的挫折,以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使他既对现实有所认识,又有机会接近人民,因而创作出许多光辉的现实主义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大胆揭露当时统治集团的横征暴敛、奢侈腐化,批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真实地再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因此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顿挫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丽人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等,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诗,最早由唐代樊晃编集,仅收诗290多首。经过宋人的大力搜集,现存诗1400多首。

杜诗注本很多,而以清人注本最为详备,其中杜少陵集详注》(仇兆鳌)、《读杜心解》(浦起龙)等均有现代排印本。

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刻,杜诗真实、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其中隐藏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关心国事、关怀民生的思想感情。同时,多方面地描写日常生活及自然山川,显示了高雅、纯真的生活情趣。

杜诗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杜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755年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遭曹参军后回奉先探亲,作《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全诗追忆途中及至家后见闻,从个人悲惨遭遇推及广大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刻的忧虑。全诗融注了杜甫在长安10年的对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危机四伏的社会面貌。

第二,关心国事,表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的感情。杜甫是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步入仕途的。

在封建社会里,忠君与爱国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他十分关心国事,忧虑王朝的命运。他对统治者的揭露与指责,目的也是为了君国长盛。

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就敏锐地感受到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后,杜甫的忠君爱国感情升华到最纯洁、最崇高的地步。

被叛军拘禁之际,他所写的诗篇反映出他在绝望之中突见希望后的典型心态,可惜,王朝最终也未平定危难。

第三,关怀民生,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具有坚定的儒家世界观。儒家“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鼓舞着他的一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贯穿杜诗始终的重要主题。

他遭遇幼子”无食至夭折”时,仍然善良地“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晚年在成都即使身处“床头屋漏无干处”,也殷切地盼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象这样关怀民生,同情人民的诗人,在中国古代是少见的。

经过安史之乱,诗人与人民共同经历了战乱的颠沛流离,增强了对人民的了解与感情,写下一系列反晨风人民疾苦的杰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吏”、“三别”。

第四,抒发夫妇、友朋情谊,表现广泛的生活情趣。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热爱生活。对于夫妇子女,对于友朋同道,对于自然山川,以至花鸟禽兽、书画剑舞都有强烈的激情。

现存诗中,抒发友情、描写日常生活的诗作占有不小的数量。这类诗虽然没有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洋溢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纯洁诚挚的感情,具有高雅优美的情趣,可以使人得到健康的休息与审美的愉悦。

杜甫对妻子、儿女的感情很深,尤其是在战乱、漂泊中,越发强烈。

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诗歌传统,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峰。杜诗的风格沉郁、悲凉,语言精工、凝炼,体制多样,众体并擅,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世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