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是吴宓先生

吴宓(读音“密”),陕西泾阳(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人。

1894年8月20日出生于泾阳县嵯峨山下的蒋路乡安吴堡村。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教育部特聘一级教授、著名红学家和文博古今、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童年时期的吴宓聪敏好学,才思过人。

WU-Mi(图:中国国学大师吴宓先生年轻时的相片)

7岁时就能识3000多个汉字,能读懂报章诗文,因而被方圆数十里的乡亲们誉为“神童”。

吴宓先生年幼时就读于三原的宏道学堂,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

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士、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燕京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

此间,先生曾游学欧洲,他取道苏联,走遍英、法、德、意、比、瑞士等国,并在英国牛津大学修学年余,研习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传统国学的营养与西方文化的精华,终于造就了一代著名学者。

由于耳濡目染,先生从小就能赋诗填词。

1935年就出版了《吴宓诗集》,该诗集共收集诗991首,词25首(另外,还有2000多首诗作未公开发表),是当时诗坛诗作最多者之一。

先生每每写诗,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常常有感而发,诸如“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

他常说:“诗首先在感情真挚,世闻万事皆可作伪,惟诗不能,不诚不能为诗。”

先生写诗追慕古代诗人杜甫、李商隐、吴梅村三人,深谙律韵,功力极深。

他对西方诗人拜伦、雪莱、安诺德、莎士比亚等极为崇拜,并为国内读者翻译介绍了拜伦等西方著名诗人的诗作。

他的诗大都具有寓意深邃、感情真挚、文词优美和章法严谨的特色。

对于吴宓诗作的造诣,我国近代学人、诗家都有高度评价。缪钺教授在《〈吴宓诗集〉序言》中说吴宓和他的诗“才气骏发,情意肫挚;嘉禾秀出,颖竖群伦”。

诗人吴芳吉评吴宓:“长篇诸诗,其情意缠绵温厚;短篇诸诗,则至为清越,得诗家三昧者也。”

先生倾其毕生精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事业,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和著名教授。

他1917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

在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时,聘请了一代宗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名流为教授,培养出了吕淑湘、王力、李健吾、张骏祥、曹禺、王佐良、许国璋、钱钟书、贺麟、杨绛、张荫麟、李赋宁、徐中舒、高亨、杨同翰等众多优秀的中外语言文学研究专家和教授。

先生还先后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等外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教授。

他学贯中西、文博古今、工作认真、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剧作家和诗人。

吴宓先生与红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

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之、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吴宓先生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

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

先生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和在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精深造诣,奠定了他对世界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

吴先生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才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

吴宓先生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先生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在十年浩劫中,先生也未能幸免于难。由于他是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加之所受的高深教育,思想情操超凡脱俗,爱憎分明,不事掩饰,也不会保护自己。

“文革”开始不久,即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遣送到四川梁平(今重庆市梁平县)“改造”,并遭到残酷批斗和承受繁重的劳改任务,终被折磨致残。

直到1976年病重时,才由其妹吴须曼将其从西南师院接回到家乡泾阳居住。

由于多年的恶劣环境和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先生此时已双目失明,加上腿又伤残,步履维艰,不胜痛楚,晚年甚为凄凉。

当他听说县上外语师资缺乏,有些中学未能开外语课时,主动提出要去学校代外语课。

但先生病情日笃,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竟致卧床不起。

1978年1月17日先生在泾阳家乡含冤逝世。“高天厚土,巍巍嵯峨,一方钟灵毓秀地。满怀锦绣,道德文章,一位骇俗世人。”一颗耀眼的巨星就这样黯然陨落在嵯峨山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7月18日,西南师范大学隆重为吴宓先生举行平凡昭雪的大会,彻底恢复他的名誉,至此先生蒙受数十年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重庆日报》等全国众多报刊相继发表了有关纪念吴宓先生的文章,对先生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陕西省政协等机关单位,于1990年7月在西安召开了“纪念吴宓诞辰95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省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了“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出版了《吴宓评传》、《怀念吴宓先生论文集》和《吴宓诗文选集》。泾阳县政协也出版了《吴宓专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