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手迹流传最广的人是马文蔚

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上有手书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它的由来是:

1950年的一天,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把马文蔚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先拿出一支毛笔请他欣赏。

马文蔚认为不错,虽然有点旧,但是宫廷用的。

南行长问他,愿不愿意写几个字试试笔。马文蔚欣然同意,问写什么字。南行长说,就写咱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当即在已经准备好的虎皮宣纸上,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每字都写了好几个。

南行长逐字鉴别比较,各选了一个认为最好的,其余让他带走。

数年之后,这些字便出现在“五三版”人民币的票面上。

尽管马文蔚在写字时已领悟到它的用途,但却心照不宣,30多年来,他一直自觉地严守这个秘密,从未向人讲过,直到总行派人调查。

1959年,当设计现行人民币时,虽然把票面上的数量词改成了宋体字,但因为马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早在人民中享有盛誉,故仍被保留沿用。这就是现行人民币上的手写汉字的来历。

迄今为止,人民币先后发行了五套,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仍在沿用着,并且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准字体。在第四套(1980年版)发行时,又请马文蔚将“国”和“银”两字由繁体改写成了简化字。若以书法手迹流传之广而言,中国书法手迹流传最广的人当属马文蔚

南汉宸爱才,而马文蔚一个年轻人当时也并非知名的书法家,但南早就非常敬重马文蔚了。

1942年在重庆,马文蔚从“四联总处”调任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因他办事认真,生性坦直,得罪了“名贤派”。只干了半年,就被孔祥熙免了职。后来,孔又派人找到了马文蔚,希望他回来再干。因为马文蔚曾写过一些很有见地的研究大后方财政的调查报告,孔很赏识。但孔祥熙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马文蔚并不买他的账。“我再也不敢在你手下做事了!”一句话就把孔给顶了回去。此事在战时的重庆为人传诵,当时南汉宸正在重庆做地下工作,听到后非常为自己的这位山西老乡自豪。丢了职务的马文蔚后一直赋闲在北平。直到解放后,经他老同学北京军管会的政委薄一波介绍,来到了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国人民银行。南汉宸一见马文蔚,还就提起了他当年顶撞孔祥熙的事来。

马文蔚于书法造诣颇深。他的汉隶具有独创性,既有隶书的神韵,又有魏碑的气度。南汉宸惠眼识才,从他让名不见经传的马文蔚书写人民币票面汉字这件事上,可以窥见南汉宸不愧为我党杰出的财政金融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爱才、惜才、用才,既不畏名流大家经典,又知人善任。

1950年,杨虎城将军追悼会上,南汉宸送的挽联,也是马文蔚代写的。

1957年,马文蔚被错误打成“右派”,被遣回原籍山西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劳改。“文革”后,总行和财政部合并,人事几经变动,有关马文蔚的事情已不再有人知道。其间,南汉宸在1967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但马文蔚知道南汉宸逝世的消息却是在1978年他平反之后的事了。

马文蔚当了“右派”二十年,傲骨铮铮,生活清苦,始终为国家保守“手写人民币汉字”的秘密。1983年他看到《山西日报》登载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系冀朝鼎手笔的说法。冀朝鼎是当时金融研究所首任所长。于是写信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讲述事情真相。

此后,经过有关方面认真鉴定,第二套人民币票面全部汉字确系马文蔚书写。1984年,《北京晚报》抢先发布了这个消息。阳曲人马文蔚终于在八十岁的耄耋之年重新找回了艺术青春和政治荣誉。老人进入了书法界,他是山西省政协委员,还在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健康老人”,其生平先后入选《共和国奠基人名典丛书》、《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当代艺术名人录》等二十多种丛书。

马文蔚1988年逝世,享年85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