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是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的万顷波涛中,前后七次出现过庞大的船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外国的友好往来,发展对外贸易,派郑和作为明朝使节,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明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明初正值他少年时,被送入皇宫当太监,后又服侍朱棣,在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读音“文”)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并赐姓“郑”。

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通使“西洋”,遍历南亚各地,两年而返。

以后屡次航海,在二十八年间出国七次(一说八次),曾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六次航海回国后任守备南京太监。

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十,回国不久即病死。

第一次远航时,载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货物,浩浩荡荡,从刘家港(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东浏河镇)启程。

郑和的船队,有大船62艘,连同中小船只共200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20000多人。
最大的船,长44丈(约147米)、宽18丈(约60米),装有9桅12帆,载重量约1000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船上专业人员有负责罗针的“火长”、“番火长”(外国领航员),有操舵的“碇手”,有修理弓箭、器械的军匠、民匠,有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有担任翻译的“通事”,还有医生、伙伕、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都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茶、酒、酱、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分工精细严密、人员众多、规模宏大的船队,在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