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用煤遗迹位于新疆尼勒克县

2016年8月消息,在新疆天山伊犁河峡谷中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确认在这里找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遗迹,初步断定其时间约距今3500年前后,这比目前已知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时间上溯了约一千年。

始自2016年6月开始的位于吉仁台沟口遗址编号为T2的墓葬-房址区域的抢救性考古挖掘工作,新疆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煤灰、煤粒、没有燃尽的煤块,以及古人类做饭取暖用的灶址和灰坑。

在清理出的地下约一米的房屋居址地面,可以看到黑色的煤粒、灶坑以及焚烧过的煤灰,在相邻不远的的F1等遗址,也确认了煤的使用痕迹。

chinas-ancient-earliest-using-coal-living-site(图:T2房址区挖掘现场,摄于2016年11月)

考古人员结合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测,遗址年代约在青铜时代,距今3500年左右。据悉,这一发现将国内用煤历史推前了1000多年。

至8月,考古学者尚未来得及对煤粒、煤灰等出土样品做精确的C14实验测定其准确年代,但根据这片遗址区内出土的青铜器、陶器、墓葬形制等与同类型已知时间断代的遗址对比佐证,初步判断这里使用煤炭的时间在距今3500年前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阮秋荣研究员介绍,中国目前据考古出土文物最早用煤是将煤晶、炭晶做成装饰品戴在身上,这始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较为多见,而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记载则是在汉代。成书于汉(公元1~2世纪的)《史记-西域传》中曾描述有天山南的今库车县一带用煤冶炼生产的场面。
 
就在T2遗址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一把布满绿锈的长约20厘米的铜刀、以及用于铸造青铜器具的陶范(即模子)。考古领队王永强说:“这些煤炭、煤灰是否就是用来烧制青铜器还不能完全断定,但它们之间至少有关联;如果能在现场发掘出盛放铜液的坩埚、或者煤灰中找到更多铜、锡的矿渣,那么也许可以推断这里已经燃煤用于生产冶炼。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李延祥说:”这些用煤的痕迹可以推论T2很有可能存在有铸铜活动的作坊。不过,虽然我们在煤渣、煤烬中发现了一些锈透的铜颗粒,但由于在遗址周边还没有发现矿石堆积处、冶炼区、生活区等,用煤与铸造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李延祥说,“我们将对出土的铜渣进行碳十四测定,对同位素、微量元素进行对比来确定具体年代,相信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和科学测定,煤炭是否在3500年前就已经用于金属冶炼的真相将进一步揭开。

吉仁台沟口遗址和墓地位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恰勒格尔村东1.5千米处。地处喀什河出山口处北岸二级和三级台地上,台地呈南北向长条形,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

台地两侧高山环绕,南邻喀什河,西接峡谷谷口,东为喀什河峡谷,呈半封闭状,易于防守,且冬避风雪,夏季凉爽,气候温润,降水丰沛,地理环境优越。台地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相对平坦,得益于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降水,台地上土壤肥沃,牧草丰茂,宜居宜牧,生产生活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牧居地。

2016年11月,阮秋荣研究员告诉来访记者,遗址目前共计发掘2000余平方米,已发现房址14座。“整体就好像一个部落,房址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功能有分区,小型房址为日常居住使用,而大型房址则属于部众聚会、议事或生产加工作坊性质。”

据介绍,房址内遗迹现象丰富,有柱洞、灰坑、灶址、居住面、灼烧面等。在房址堆积层和灰坑等单个遗迹内均发现了大量的煤块、煤渣和煤灰,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陶范等反映铸铜活动的遗物。

“发现这样一处时间久远,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遗址,这在新疆考古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其研究价值巨大。”阮秋荣告诉记者。

阮秋荣表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伊犁河谷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内涵。用煤遗迹的发掘和陶范、铜珠、风管、铜矿石等反映铸铜活动遗物的发现,为研究新疆乃至中亚地区青铜时代青铜冶铸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对于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实施的考古工作,我们要继续做下去,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全部发掘工作的完成大约还需2年时间,届时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伊犁河流域的青铜文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