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唯一的名山弥勒道场位于贵州梵净山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位于贵州印江(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与松桃(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

1986年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网成员单位,兼有“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的秀丽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

作为佛教名山,历史悠久,为“天下众名岳之宗”,最早开发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修建梵刹庙宇,开凿朝山便道,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是我国唯一的弥勒道场,成为驰名全国的五大佛教朝圣名山之一。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丰赡,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山上多梵刹,故得“梵净”此名。

Longquan-Temple-in-Fanjingshan-mountain-in-Guizhou-of-China(图:梵净山上龙泉禅寺的弥勒道场)

梵净山上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护国寺、天庆寺、承恩寺、朝天寺)及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

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纪50年代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

梵净山的佛教活动开始于隋唐时期,那时还是一片蛮夷之地,但在其周边地区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到了明万历初年(1573年),随着妙玄和尚在梵净山重建金顶寺庙,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活动空前繁盛起来,至清光绪23年(1897年)对寺庙的不断重建、扩建、修复,已形成遍及梵净山区(绝大部分寺庙在梵净山西线和北线)的四大皇庵(护国寺、坝梅寺、天庆寺、白云寺),四十八脚庵(以木黄建厂的太平寺为首)的庞大寺庙群。

佛教活动播及到梵净山周边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区的广善男信女,以至“……数百年来,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故“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脱颖”(摘《敕赐碑》文)。

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专程莅临指导。60多名大德高僧、专家学者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渊源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协认定:“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即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梵净山的弥勒道场位于龙泉禅寺。

站在山门口,抬头望是前方一片苍茫大山,走进去,旁边是一条流水潺潺的黑湾河。再前行不远,就是重修后的龙泉禅寺,一尊高达28米的金色弥勒佛坐像夺人眼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为之亲笔题写了“弥勒道场,龙泉禅寺”八个大字。

弥勒道场即是供奉弥勒佛的道场。“弥勒”为梵文的译音,意即“慈氏”。据佛经所载,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成佛。

弥勒佛是举世公认的快乐佛、欢喜佛、笑佛、幸运佛,他的慈容人见人爱,最著名的一副描写他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明清之期,梵净山“弥勒道场”便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嵋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以及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名传天下。

此外,现供奉在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的弥勒像是一尊天冠弥勒像,由黄金和珠宝精心敬造。此金玉弥勒圣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的金玉弥勒像,从佛台至佛光圣像高达5米,由佛光、金身、千叶宝莲、木雕须弥底座、佛台五个部分组成,整个金身耗用了250多公斤的黄金熔金经手工压片、剪拼、锻打成型、最后焊接为一体,整个金身将数千颗钻石、翠玉和黄金融为一体,开创了金佛制造先河。

此弥勒像不同于大肚弥勒,祂是弥勒佛的原身像,佛教是在东汉的时候从印度传人中国的,就是以天冠弥勒的造像传入,至五代过后才渐渐转化为大肚弥勒的造像开始盛行,而大肚弥勒也是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所演化而来的,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后来的大肚弥勒只能称作弥勒的化身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