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研究整理《内经》的是南朝的全元起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丰富内容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但《内经》成书后,由于年代变迁和碾转传抄,已有许多散乱,舛误。

南朝齐梁年间人全元起,曾任南齐侍郎,善医术,祖《内经》,他是第一个开始研究整理《内经》,将其校订、训解的人,但其著作《注黄帝素问》宋以后佚。

隋代,杨上善又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整理研究。杨上善(约575~670),贯里不详,隋大业年间(605-618)曾任太医侍御。

杨氏对《内经》有着较深的研究,他将《素问》、《灵枢》的内容重新分类编次,先论养生、调食、寿限、阴阳,次论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针刺,最后为各种疾病,编撰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

在分类编次的基础上,还加以注解。宋代校正医书局医官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篆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

故杨氏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其著书时间,有人认为当在唐时,约7世纪中下叶,乃一家之言。

《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全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方面,对研读《内经》均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