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磬的实物出土于山西夏县

磬(读音“庆”)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石”乐器。磬的历史悠久,传说为尧、舜时无句所作。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上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磬实物

商代时,磬已广泛使用,1950年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

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

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了三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

1978年,湖北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41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16枚,下层16枚,另有9枚可随时调用。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

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