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珞巴族邮递员是西藏邮递员嘎发

一米六左右的个子,瘦弱的身躯,看似弱不禁风的样子,可一旦背起几十斤重的邮包又健步如飞,他就是中国首位珞巴族邮递员嘎发

2005年6月,20岁的嘎发成为西藏南端中印边境隆子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隆子县)珞巴族民族乡斗玉乡首位邮递员,担负当地三个村、两个学校、一个派出所及当地驻军每周两次的邮件投递工作,往返里程66公里,其中最远的其玛普村有3个自然村,全都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之间。

China-village-postman-Gafa-from-Luoba-nationalities(图:乡邮员嘎发在投递的路上,格桑晋美摄于2013年9月)

现在(2013年)28岁的嘎发,是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党支部委员、村团支部书记,自2005年6月任乡邮员以来,他承担全乡邮政分拣、封发、投递等工作;8年,没有休过一天假,忠实履行邮政服务于人民的光荣职责,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

2011年5月,他被授予第五届“全区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杰出个人称号;2012年,被隆子县县委、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3年9月,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中国梦-最佳爱岗敬业模范”。

坚守心中的“邮政绿”

嘎发担负斗玉珞巴民族乡3个行政村、2个学校、11个自然村、1座寺庙、1个派出所及当地驻军部队的邮件投递任务。

他所负责的邮路部分为摩托车投递、部分为步班投递,往返投送里程66公里。其中其玛普村有3个自然村,分布于不同的高山之间,海拔最高的达4000米左右。

2010年以前,通往其玛普村的是山间小道,其实可以说没有路。那时,嘎发背着邮件在陡峭的山路上走3天,才能完成一次投递任务。2010年,政府投资修了上山的便道。但是,路面坑洼,崎岖难行,风季一身土,雨季一身泥。夏天,泥石流塌方时常发生,冬季风雪灾害不断。因山高路陡、摩托车动力不足,只能停在山脚下,继续步行上山投送邮件。这样,花掉一天半才能投送完一次邮件。

通往其玛普村的路曾是山间小道,嘎发背着邮件在陡峭的山路上要走3天才能完成一次投递,而且途中必经“命悬一线”的子荣崖。

2013年7月的一天,嘎发骑着摩托车在送邮途中突遇塌方,滚落的大石擦着他的身体砸了下来,虽然人只受了点皮外伤,而摩托车前挡风玻璃却被砸出一个碗口大的洞。

亲戚朋友问:“你冒着生命危险吃这碗饭,值吗?”嘎发说:“干哪一行没有付出?习惯就好了,况且我怀揣的不只是邮品,更是责任。”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并实施“寺庙九有”工程,其中之一是“有报纸”。在嘎发行走的邮路上,有一座有千年历史的觉白嘎拉康。要到觉白嘎拉康去,一条歪歪斜斜的木质吊桥是必经之路。过了吊桥,还得沿窄窄的小道,爬山路。嘎发总是将《人民日报》(藏文版)、《西藏日报》(藏文报)等党报及时地投送到拉康管理员手里。

提供直投连队的无偿服务

隆子县某驻军在离斗玉乡较远的边境。长期以来,该部队的所有邮件、报刊只能投递到团部,连队离团部所在地较远且路况差,因此邮件的投递均实行自取方式,分别由连队司务长到团部办事或取工资时才能带回连队,致使邮件在团部无人领取,有时长达两个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边境通邮”要求,改变连队邮件积压在团部的状况,2011年,山南地区邮政局对此邮路进行延伸。当找到嘎发,要求将邮件投递到连队,并提出相应增加酬金时,嘎发说:“边防战士为了保家卫国,驻守边疆,我愿意无偿为他们服务!边境通邮是邮政普遍服务的重要内容,酬金不加都可以,为部队服务,我义不容辞!”

就这样,每一次邮班,嘎发都要比以前多跑更多路程,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路,总是及时把邮件投递到位。遇到老兵退伍、新兵入伍时,嘎发往往要来回跑两三趟才能送完部队的包裹。说起这条邮路,累还在其次,嘎发最怵的是冬季。一路有好几处山泉从路面流过,冬季天气寒冷,山泉在整个路面上冻结成冰;“冰路”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悬崖,稍有不慎便会有生命危险。

摩托车是没法骑了,邮件又不能不送。嘎发找来结实的木板,把邮件牢牢地捆在木板上,再把捆扎邮件的绳子套在自己身上,一步一挪地拖着沉重的邮件前行。亲戚朋友担心他的安危,劝他别把邮件和木板套在身上,万一打滑也不至于把自己带下山崖。

但是,嘎发总是抱定“人在邮件在”的信念,说:“邮件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吃点苦算啥!”两年来,他风雨无阻,克服种种困难,总共为该部队投递包裹数千件。部队官兵纷纷要求部队领导写表扬信给县邮政局领导。

常年驻在斗玉乡的某边防连战士陈雨勋从嘎发手中接过女朋友从福建寄来的毛衣时,双眸湿润地拉着嘎发的手说:“谢谢你,为我们传递爱的信息。”

由于通往连队的道路险峻,2011年以前,该连的所有邮件、报刊和包裹只能投递到团部,通常由去团部办事的人顺带捎回,有时邮件数月无人领取。

艰苦工作条件是家常便饭

2008年严冬,隆子县普降大雪,漫天的风雪像肆虐的恶魔吞噬着草原上的生灵,大批的牛羊因为天气异常寒冷,草料紧张,无法抵御严寒被冻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嘎发心急如焚,为了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一个救灾点,鼓舞农牧民抗雪救灾的士气和信心,他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是默默地背起邮政挎包,消失在漫漫风雪中。

由于风雪交加,在户外短时间站立都很困难。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空手行走相当于内地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再加上背着重达十几斤的邮件,步行挨家挨户投递邮件更是难上加难。每迈出一步,腿和脚都像灌注铅块一样沉重无力。为了在投递过程中保证邮件不被风雪淋湿,嘎发就把邮包放在怀抱中,顶着风雪,走走歇歇,歇歇走走……

就这样,在风雪中艰难步行30多公里,走村串户,投完了20多件包裹、1800多份报纸,在第一时间把邮件送到用户手中。晚上九点钟,当投完最后一份报纸,返回家时,外面的雪仍然在下着,在外面近十二个小时的投递,他已经被冻得满脸通红,手脚麻木疼痛失去知觉,连茶碗都端不起来。

近年来,随着虫草价格节节攀升。斗玉乡是虫草出产地。每年挖虫草的季节,很多户全家出动到山上挖虫草,一两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嘎发一年的工资。由于承担着递送邮件的重任,嘎发屡屡拒绝亲友们结伴上山挖虫草的邀请,坚守邮递岗位,错过了“发财”。加之妻子没有更多收入,一家三口至今借住在乡上一所废弃小学校的房屋里。

由于吃饭总是饥一顿饱一顿,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热乎饭,常年的奔波劳累使嘎发患上胃病,身体也很虚弱。

急邮政客户之所急

2007年的一天,嘎发接到一封由国外藏胞从印度寄来的国际函件,收件人地址和姓名是英文。这使只有初中文化、不懂英语的嘎发不知怎么处理。当时,他意识到:这封信凝结着旅居国外藏胞对家乡亲人的一片深切思念。当天,他专程到乡上找到一位懂英语的老师,把封面上的英语翻译成中文,发现原来这是一封寄到中国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乡加麦村的家信。想到寄件人急切期盼的心情,为了能够把这封满载亲情的信件及时准确地投送到收件人手中,嘎发立即就开始按址投送。在投送中他发现,由于搬迁,原收件人地址已经变更,根本无法投递。面对这样的情景,他心中既茫然,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急用户之所急,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放弃就等于对用户服务承诺的失信。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开始走家串户找老人挨个打听情况,找寻收件人。三天……五天……十天……过去半个月,仍然没有收件人的任何消息。但,嘎发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收件人的任何机会。直到半个月后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一名叫达瓦次仁的老大爷家中投送邮件,在和老人闲聊时他说出这件事情,老人听后笑着说:“小伙子,今天你算是找对人啦!我和信上这个叫次仁白玛的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关系一直很好,我知道他的新住址。”拿着从达瓦次仁老人那里提供的新地址,他高兴得像小孩一样。第三天,他终于按新地址找到了次仁白玛,老人拿着哥哥从印度寄来的信,激动得流下热泪,一个劲地说:“吐基其(谢谢)、吐基其(谢谢)!”

当乡邮员8年来,嘎发在乡间小路上,顶风冒雪走过了几万公里的艰辛路程,先后投递出去的函件、包裹等各种邮件就近万件,报纸51万多份;从来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没有发生过一次投诉。

“暴戾的冰雪封了山和水,却封不住乡邮员的脚。”8年来,嘎发顶风冒雪、风餐露宿,骑坏了三辆摩托车,鞋换了一双又一双,先后投递函件、包裹等各种邮件近万件、报纸51万多份,从没有发生一起漏投、误投、错投现象,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乡亲们的贴心人

为完成邮政普遍服务义务,嘎发在偏远地区不畏艰辛、坚持投递,成为连结当地群众与外界的重要纽带。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出了表率。

只要有机会他就通过电视、广播、书报等媒介不断充电,同时,充分利用乡邮员身份把知识信息传递给群众,让大家及时了解党的惠民政策。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小宣传员”。

嘎发人缘好,无论走到哪儿,都随时和人打招呼,介绍着邮政业务。在邮政代收电信、移动话费活动中,他利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机会,进行宣传。出于对他的信任,老百姓们纷纷办理此项业务。他还经常为暂时没有钱的农牧民,自己贴上话费。

山里人居住偏僻,乡亲们出趟山不容易。嘎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坚持利用工作便利条件,几乎每班都为大家捎带食品、药品等东西,帮助群众和边防部队官兵解决实际困难,代充话费、代买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和医药药品等。捎的东西多怕忘了,就记在本子上。随身带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何年何月何日帮谁捎东西,垫付了多少钱,何时归还等等,内容大到替用户捎钱汇款、办户口本、小到帮人修表,给小学生买书本……

斗玉村村民卓嘎对嘎发的评价只有一句:“心地太善良了。”卓嘎的女儿平措卓玛在广东读书,她和爱人都不识字,嘎发长期帮助卓嘎读信、写信。卓嘎不知道怎么给女儿汇款,嘎发就带她到县城帮着办理了邮储银行卡。出于信任,卓嘎把银行卡交给嘎发保管,定期给嘎发钱,让他帮着给女儿汇款。卓嘎的儿子夏季放牧,冬季外出打工。嘎发又时常帮卓嘎给儿子捎带东西,从不嫌烦怕累。

在珞巴族的习俗中,病人去世后由“背尸人”来料理。“背尸人”向来被认为不吉利、地位卑下,被处处躲避、嫌弃。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意背尸。嘎发却主动自觉地帮助乡亲们操办丧事。如今,谁家里有人去世,都会找他帮忙,却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嘎发以自己的善良和无私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

嘎发为大家服务的点点滴滴,乡亲们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只汇聚成一句:“嘎发是个好人,为乡亲们办事可真多呀!”

珞巴文化的代言人

嘎发跑遍斗玉珞巴民族乡的各村各户,为群众送来外界的信息,给父母传递远方子女浓浓的亲情…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他标志性的绿色邮政服和摩托车身影;在护林工作中,在联防工作中,在党员工作中,在各项需要参与和能参加的工作中,他总是最积极的人,是乡干部村干部的好帮手。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多人。嘎发凭借自己当邮递员在乡亲们中获得的信任与良好口碑,在国家抢救和宣传珞巴族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总是积极带动珞巴族群众参加,配合开展各项工作。在珞巴族舞蹈节目、服饰宣传、口头演讲等各类活动中,都会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斗玉珞巴民族乡珞巴文化代言人。提起邮政嘎发,不论是乡长、书记,还是边关哨所的官兵,亦或在高山放牧、农田耕作的人们,没有不知道他的,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

嘎发,珞巴语,意为“梦之子”。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行走,以忠诚和奉献努力实现着自己绿色的梦想。

他是最平凡的,恰恰也是最美丽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