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碑是用来垂放棺木的

所谓的“碑”原先是立在墓口上面的一个木桩或石桩,是垂放棺材时用来安置绞车的。

等到落葬完毕后碑就没有用了,被埋在坟堆里,木质的碑都腐烂了,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

20世纪80年代发掘陕西雍县秦公1号墓时在墓口发现了石碑,从而证实了“碑”原先确实是用来垂放棺木的。

到了汉代,人们在安放好棺木以后不再把碑埋到坟堆里,而是把它竖立在坟墓前,并在上面镌刻了死者的名讳,于是就成了墓碑。

正因为墓碑是从安放绞车的石碑演变而来的,所以,汉代的墓碑的形状都是上尖下方、中间有孔,仍然保持着原来安放绞车的样子。

汉代以前的坟墓前都没有墓碑,西汉的墓碑是最早的,但是保存至今的西汉墓碑数量寥寥无几,仅在西安碑林见到几块,目前能见到的汉碑绝大多数都是东汉的。

由于当时的达官贵人都要延请名家来书写碑文,所以虽然这些书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汉隶书法作品。

东汉时树碑立传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曹操认为这样做会造成互相吹捧、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就断然下令禁止。

但是树碑立传的风气已经形成,于是人们就把墓碑移入墓中。其实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名讳的砖瓦早在东汉刑徒墓中就出现了,不过当时只是记录一下死者姓名、身份而已。

当墓志的形状定型之后,它通常被做成正方形的石函,平放于墓中,上面有盖,盖为四面坡的盝顶形,盖上有小篆镌刻死者名讳。

偶尔也能看到形状特殊的墓志,例如龟形墓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