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饾版刻印传本是明代的《萝轩变古笺谱》

该系列: 明套版印刷 共 2 篇, 此篇为第 [part not set]

明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这是由于徽州产墨,很多刻工原来就是雕刻墨模的匠人。

此时,除了小说戏曲有插图外,还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如《程氏墨苑》、《方氏墨谱》、《顾氏画谱》等等。

绘画、雕版和印刷技术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彩色版画套印术(今称木板水印),使我国古代的雕刻印刷术发展到了高峰。

把套版印刷和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就是彩色版画套印术。它最初也是从涂色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在一块版上涂上几种颜色,如画面的花涂上红色,叶子涂绿色,枝干涂棕色等,然后覆上纸印刷,如万历年间所刻印的《花史》和《程氏墨苑》中的大部分版画就是这样印成的。

后来,彩色版画套印很快就发展为分色分版的套印法,称为饾版。

“饾版”是将彩色依次套印或迭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画图,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色彩复杂的画稿需要几十块或数百块印版。

“饾版”之得名,是因其形似饾饤(古时把五色小饼摆成花卉禽兽珍宝形状,堆叠在盘里,供陈设叫做饾饤)。

“拱花”是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办法,呈现浮雕的图像,与现代钢印的效果很相似,富有立体感,适于印鸟类的羽毛和山水。

饾版和拱花技术,在很长时间内曾被认为是明代徽州人胡正言发明的,因为当时能见到的饾版、拱花印本只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胡刻《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画谱》。

1963年春,上海博物馆于浙西采访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颜继祖用饾版印制的《萝轩变古笺谱》上、下两册,书前有颜继祖小引云:“《萝轩变古笺谱》书成于天启丙寅。”

丙寅年即1626年,早于胡正言《十竹斋笺谱》18年,是目前所见饾版刻印的最早传本,这部笺谱是江宁吴发祥48岁时在金陵刻成的。

上海博物馆的这一珍藏目前已由朵云轩以木版水印法重新刻印,饾版、拱花技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但不能否认的是,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的确代表了当时饾版和拱花技术的最高水平。

胡正言是一位多才多艺,又肯下苦功的艺术创作家,擅长篆刻、绘画、制墨诸艺,喜藏书,好刻书,又肯向刻字工人学习,日夜琢磨,反复实践,终于使饾版和拱花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吴发祥、胡正言等私人刻书家的探索和实践,确实使套版印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系列其他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