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共有四处

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中国四处古灌溉工程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据了解,此次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全世界首次举行。被列为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共17处,其中,中国共4处:

浙江省的丽水通济堰
四川省的乐山东风堰
湖南省的新化紫鹊界梯田
福建省的莆田木兰陂。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瓯江支流松阴溪上,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灌溉农田面积3万余亩。

其工程体系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及防洪工程,有“低建坝、精筑堰、巧排沙、妙分水、兼通航、惠千顷、立堰规、共守诚、通古今、济百业”之说。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60平方公里的碧湖平原依靠通济堰水利,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1961年,通济堰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今年5月下旬,通济堰申报世界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展开,今年7月通过了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4位专家的现场考察和技术评估,专家们一致同意向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

此次通济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对开展遗产保护教育、促进古堰画乡景区发展,丰富休闲旅游度假业态,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是指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必须具有如下价值:

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

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

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

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各成员国国家委员会组织本国的申报,通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国际专家组评审后,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