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使用发动机空心叶片的飞机机型是“歼-8”

1964年10月25日,航空研究院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米格-21型改进改型论证会,确定要研制比米格-21飞机技术更好的歼击机,定名“歼-8”型歼击机。

该机突出高空高速、提高爬升率、加大航程、加强攻击力、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的空气动力布局。飞机最大马赫数2.2,最大航程2000千米,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最大升限20000米。

飞机安装2门航炮,可携带2枚空空导弹。

1965年5月批准研制,设计工作全面展开。在此关键时刻总设计师黄志千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研制工作改由叶正大副所长领导,王南寿、顾诵芬等5人组成技术办公室具体组织设计。

他们带领设计人员与有经验的工艺人员、老工人实行“三结合”开展现场设计。

顾诵芬与设计人员一起创造性地解决了飞机安定性、尾翼位置和飞机焦点位置等技术难题,加快了研制进度。

顾诵芬,1947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航空工程系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赴沈阳航空工业局,在生产处长徐昌裕、科长徐舜寿指导下工作。顾诵芬曾任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气动组长。

双发动机方案的成败关键之一是涡喷-7甲型发动机,而发动机的空心涡轮叶片又是关键的关键。为了提高涡沦前燃气温度又能保证叶片安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铸造专家荣科提出了采用空心叶片的方案。

荣科,1945年至1948年赴英国皇家科学院学习,并在罗尔斯-罗伊斯发动公司实习。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经过荣科与沈阳有关单位协力攻关,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点,1966年第一片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在发动机上试车成功,中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空心叶片的国家。

1969年7月5日,歼-8型飞机由试飞员尹玉焕驾驶首次试飞成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