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文与去洋化

听说中国各地在整顿和修改地名,把一些叫“维也纳”、“凡尔赛”、“曼哈顿”等等洋名的都要改成中国味的。
麦当劳不是变成了金拱门?
中国人说美国人用薯片、芯片和影片三片渗透了中国。
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前卖芯片给你,你们马后炮,说这是渗透;现在不卖芯片了,你们又不高兴,说那是打压。最新的电影你们不愿意买贵的网络播放版权,便宜的好莱坞片批发打包连卖带送给你中国,又叫作批量渗透?KFC等洋食品是渗透?但中国区的店面已经全盘卖给中国了,也不见你们关店反渗透?我进KFC常吃米饭到底是被渗透了还是被反渗透了?
如果这三片能渗透厉害,中国早变颜色了。
中国那些美国企业做的品牌的商品包装,有时候想找超过三行的英文字母都难。
要不是后来产品上一般都有个企业网址。有些产品包装想多找点英文字母来看是真的很难的。
越是大型美国企业越照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情绪。
你看什么绿箭口香糖、高露洁、宝洁等等许多大公司的产品包装上想看到英文容易吗?不容易的。
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自我审查(或者被要求的?不得而知),或许他们也想让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中国本土企业,融入当地、服务当地、扎根当地。
早期还是中英双语的,后来越来越没有英文了。
三十年后,结果发现,越亲近中国人,中国人越反美。高级人反美,低阶人也反美,谁对自己好没个逼数的。没美国人,哪有双休制。
三片都总结出来了。
如果真有三片,那么英文应该到处飞扬。
相反,中国制造的商品有点见识的倒都喜欢打点英文,人家中国企业主有理由:帮你中国赚外汇呢,你国家到底要不要我们帮你赚美金。赚美元不需要印刷英文让老外看懂吗?虽然我们的货卖去法拉盛、唐人街、中华街的,中国人买的多,但收的是白花花的美元的呀!再说还不是汇回中国,被强制结汇奉献给了国家?打几行英文咋了?
所以,在中国最普通或最边缘的小吃,比如槟榔和方便面的包装上倒可能有英文。
相反,美国500强大公司的中国制造的货上倒未必有。
如果美国人有中国人那个“三片”的心机,企业主们都应该坚持用英文“渗透”中国,帮助所谓美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中国现在不停地去洋化,害怕各种灰天鹅啥的。
正如封了网,人们才更有兴趣翻墙了解海外反对声音;越是禁书,人们才更有兴趣要搞到才来看一样。
现在,去洋化加剧,才可能让中国人反而留恋点洋务吧?
但是美国企业许多已经准备走了。
语言确实是工具,也确实是文化的载体,也确实能起到文明传播的作用。看南亚诸国凡使用英语或同时使用英语的国家,都走在民主化的路上。
现在看越南制造的商品包装,和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早期 一样,上面印着越英两种语言的挺多。
这次,搬到别国生产的美国企业不会又傻傻地主动不印英文了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