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有些电影之所以特别吸引我,不是所谓的故事有多跌宕曲折,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小说或电影有独特的思想视角或观察视角,给人不仅是觉得新鲜还有三观的熏陶,让我们知道对于世界我们可以有许多观察的角度。
但人性之中的美、普世价值、世界的真善美这些东西是共通的。令人向上的。
人类追求自由、解放那是永恒的主题。

别看我用的词比较大,从微观上来说,象伊朗电影《离别》普通的离婚案,放在最微小的来说,那只不过是世界某一个角落某些普通人为了追求一点更幸福更自由的平凡的故事。
但大的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妇女或者就那一个不用任何标签定义他/她的那个人在争取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努力与遭遇。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是我早年最喜欢王朔的作品之一。他给我提供的视角,少年人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欣赏一个比自己大的女性。我们观看别人可以如此大大方方地欣赏,而不一定需要偷偷摸摸地装逼的。或者象有些人一提性就假道学,那生什么孩子,孩子不是性的产物吗?不管是什么样的性。

《鬼子来了》也是来自于小说《生存》。他们都没有象现在抗日神剧一样那样洗脑般的傻。获得粮食救村人,和放鬼子两个选择,现在问我,到底选哪个,我可能会选择争取一线希望的活着,寄予人性的善良,虽然结果是日本鬼子不善,我们活不下去啦,但我们是不是由此也要把自己变成魔,把自己的善也失去,这个问题还真的该好好考虑。我们只不过是想活下去啊。这和现在的《药神》一样其实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管别人的人性多复杂,我们要面对首先是自己的人性。这就是这些很棒的小说和电影,他们是挖掘与表现人性的,所以可以跨越时代的,把电影中的冲突拷问当代,也是不乏味的话题。

《太阳照常升起》也来自于小说,电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虽然文革前后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装着不像人那样活着,在这种非人生活中,性肯定是被鄙视的啦,但是人的政治性抵挡不住生物本能性,所以在文革时代一样有咸猪手和性骚扰,不是装清纯就纯的。
那些从文革走过来的红卫兵及当时的领导装得自己很正经,但是如果只革命不当人,就不该结婚生子,否则,不要一提性就摆出一副革命批斗脸,准备批判别人的下贱,如果这些红卫兵真的对性排斥,不结婚不生子多好,就不用再往下祸害了。

这些都是很棒的小说,姜文导演也是个很棒的导演,把这些小说搬上屏幕,通过视觉表现让我们比对文字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更强烈的情感冲击。电影是综合艺术,导演就象一位指挥大军的将军,他得决定何时用什么兵,怎样的战略战术这样。因此,该删就删,该剪就剪,最后活下来的电影那种呈现就是导演战局的结果。

这几部电影都很好地表现了原著那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从而也反证了那些小说都是非常新鲜独到的小说。同时,加上导演的独具匠心,成为大作。

但是《邪不压正》不知道是作者的视角不够新鲜,还是姜文导演老了。没看到观察世界的新鲜角度。或许是现实太丰满了吧。
电影中的阴谋算计,干脆死与调侃死,与现实社会的雷洋死、王健死一比,太不新奇了,太小儿科了。唐凤仪小姐的屁股哪有我们听到的各种爆料奇闻香艳。打鬼子,还停留在日本人很坏,美国人插手的这种认识层面,是不是太脸谱化了?至少,老北平,苏联是一支暗藏的力量,并不是只有日本人的。而最后日本人侵略了中国罢了,而其他列强一样有野心。只不过,做法不同。
即使谈列强与殖民地,抗日与汉奸的问题,这些东西也过时了,说的过时不是指年代的久远,而是一种精英关于国运的解决问题一直如一两百年荒诞腐朽的。

曾听著名大V说国运,个人可以玉碎,国家不可玉碎。听了这句话,我只能摇头笑笑,这种认知现在听来是多么可笑啊,多么腐朽啊!
也就是说为了所谓的国家,可以宁愿个人一个个选择粉身碎骨,而那个虚虚的国,要维持它所谓的正统、传统与统一?搞错没?那个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不是一个一个人组成的吗?当一片片瓦碎了时候,你告诉我国不可碎?你告诉我张三李四都可死,那个国不可以死?如果是美国可以的,但是一个不是由人组成的国,只是把我们物化成统计数字的国,一个不可以由人民的选票决定生存的国,一个不知道国是由一个个民组成的国,不能拥有人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国还是快点碎吧,碎成一片片的瓦,一堆堆土好啦,让土自寻出路好啦。谁说土一定要砌长城的?不,我这堆土想盖自由女神。

《邪不压正》就有这个问题,电影里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嘲笑了各种方案,比如反清复明是可笑的,写日记的蒋介石是可笑的。日本侵略要坚决反击的,美国民主是不可靠的,只可以委托其或借我们暂时用一下的,然后似乎有一条路,就是中国传统,所谓的侠、所谓的义,所谓的最后的主角站在屋顶上的白衣长风,中国的长袍马褂。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哈哈,这正是中国很多所谓的精英为中国寻求的出路。

但是两千年了,这传统不是一直都传统着吗?中国人生活幸福吗?一直都需要生活在这种永远有假想敌,有敌人,必须得报仇,必须成为世界最厉害的,身边人不可信,各种阴谋算计,活在这种氛围里吗?

传统解决了啥问题?

因着社会现实残酷一百倍,所以《邪不压正》表现的那种民国的残酷显得那么远,已经不算什么了,感观刺激都没有;现实是邪把正压得低低的;又因为《邪不压正》提供了大家说不好是什么,只觉得不好的那种感觉所以不爽。这种感觉就是中国人对中国所谓传统的感觉,认为它应该是好的,但是它不好实在太多,但一般又不能说它不好,还得继续说它好,但又隐隐感觉它真的又很不好。

从这部电影的立意我觉得姜文导演老了。叛逆的眼光没有了,一番嘲笑与挑战问题后捡了那个所谓希望国家好的白色的长袍马褂的方案。

邪不压正,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愿意抱持这样的愿望,但是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侠客?暴力?法律?

希望这些有才华的人不要这么快老吧。不要把什么改造社会或对社会的期待寄托于孩子们身上。

我们还没死呀,我们还得做些什么呀。

我们的父辈也以为在我们这几代就会变好的,我们还要推到以后的第几代?

即使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我们自己还可以再往上走几步台阶的,有人说这叫成长。

我们得自己成长,而不是只看着孩子们成长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