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张公民身份证的手写者是北京民警唐晓刚

他手写了第一代身份证

讲述:唐晓刚 职业:文化部办公厅调研员

1984年,20岁出头的唐晓刚在文化部“大院派出所”工作,因字迹工整漂亮,被选中参与手写身份证,包括“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新中国第一位拿到身份证的北京女士、著名歌唱家)、著名歌唱家王昆、原文化部部长周巍峙等在内的1700多张身份证,都由他手写而成。

写字工整“脱颖而出”

可能有人不知道,最早的一代身份证姓名、性别、出生、住址、签发期、有效期、编号这一系列信息,并不是打印上去的,而是手写而成。1984年,在文化部“大院派出所”工作的唐晓刚就曾参与这项工作。

当时,东城公安分局和文化部合建了“大院派出所”,地点设在文化部宿舍大院内,“派出所”有3名警务人员,刚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保卫司的唐晓刚成为其中之一。

1984年,唐晓刚接到上级指示,说要办身份证了。领导给了几张空白卡片,让大家都在上面写字,然后送到朝阳门派出所去筛选。

很快,唐晓刚的字脱颖而出,被安排抄写文化部大院内2000多居民的身份证信息。“要说起来,还得感谢警校,上学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每晚都要练字。”唐晓刚回忆,自己其实更擅长写行书,但是考虑到隶书字迹看起来更工整,抄写身份证时全部改成了隶书。

3个月写了1700多张

尽管在正式抄写前练习了多遍,但真正提笔的那一刻,唐晓刚还是紧张得不得了。“手心里全是汗,生怕抄错了。”

当时,“大院派出所”设在居民楼的一楼,是两间不挨着的房间,每个房间10平方米,房间内有两张桌子,两把椅子,唐晓刚和另外几名同志每天就坐在桌子旁抄写,一个人抄写完,另外几个人检查,反复几轮下来,确定没问题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最晚的时候抄到夜里12点,手指肚磨扁了,眼睛花了,看哪儿都是重影。但现在想起来这是件非常荣幸的事!”唐晓刚回忆,在历时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抄写了大约1700多张身份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公民”单秀荣、著名歌唱家王昆、原文化部部长周巍峙等人的身份证。

抄写也难免出现失误。唐晓刚记得,一位叫“黎红儿”的居民身份证编码少写了一位,几轮检查都没有发现,居民拿着身份证来找,几名同志还为此自责了很久。

后来,手写身份证被机打代替,那段经历也成了难得的记忆。

每张照片都需要修剪

那时候,制作一张身份证的流程至少分五步:先在一张与身份证尺寸相等的白纸片上写字,将姓名、性别、出生、住址、签发期、有效期、编号等信息写上去;再用剪纸刀对五花八门的照片进行修剪;符合要求后用胶水把照片贴上去;送到朝阳门派出所翻拍;最后塑封。

之所以说是五花八门的照片,是因为当时身份证照片都由个人提供,虽然也提出了“着正装”、“白底”之类的统一要求,但由于是新鲜事物,很多人的理解不一样。一些人去照相馆里照了新照片,一些人从家里翻出了“感觉良好”的老照片。

“交上来的照片有些颜色不对,有些尺寸不对,能有1/5不合格,需要发回重照。筛选合格的照片也往往不规范,几乎每张都需要剪裁。”唐晓刚回忆说。

就这样,3名“大院民警”,外加从海淀公安派过来学习的2名民警,5个人,历时半年,终于把2000多人的身份证发放工作准备就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