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圣地是浙江绍兴兰亭

兰亭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据《越绝书》载,最早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位处交通要道,古代设有驿亭,为行人旅途歇宿之所,故取名“兰亭”。是我国最驰名的书法圣地。

今兰亭为清代结构布局,古风庄朴。迎石茂林修竹,路鹅卵石小径,即见鹅池碧水,近傍大树下的“鹅池”碑亭,其字传为王羲之所书。跨过三曲石桥,便见婉蜒的曲水和“流觞亭”,亭内悬挂“曲水邀欢处”巨匾。出亭向东,有康熙御笔“兰亭”的碑亭,转弯有康熙临《兰亭集序》全文之御碑亭,碑阴《兰亭即事诗》为乾隆撰写,曰:“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在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旉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沿荷花池东去,即到右军祠,进门首见“墨华亭”。此亭建于“墨池”之中,南北向架平桥直通正厅,厅内和长廊,陈列或镶嵌《兰亭集序》复制品和刻石。

兰亭之名闻遐迩,缘由《兰亭集序》。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四十一位友好名士,于兰亭修禊,人各赋诗。王兴致大发,以精绝之书法,灿然之文采,记录修禊之盛况、取名《兰亭集序》。对此,世人誉为艺术之杰作,国家之珍宝。唐太宗赞曰:评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不连,凤翥龙蟠,势为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故有“书圣”之美名。

相传太宗酷爱书法,广罗名家书帖,唯缺王羲之“兰亭”真本。于是遣人四处打听,探得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传给王徽之七世孙智永。而智永少年弃家为僧,住会稽永欣寺临写羲之真迹连三十余年,临终时又传给擅长书画的第子辩才。朝廷曾多方追问辩才,均无所获。当太宗一筹莫展之时,房玄令献媚出计。一天傍晚,久欣寺门口出现一位穷书生,看见辩才即上前施礼,两人相遇,言欢意合,后常饮酒赋诗,且相见恨晚。穷书生话题一转,说自己对二王书法无限崇拜,随手从书包中拿出二王杂帖三本,辩才接过一看认为不是佳本,脱口说出自己有“兰亭”真迹。穷书生佯装不信,辩才即从梁上暗槛中取出,互相对比,共同鉴尝。一日,辩才外出赴道场时,萍水结友的穷书生窃取《兰亭集序》,直奔永安驿,并责令地方官传辩才前来告别说:我萧翼身为御史,奉圣旨化装来取“兰亭”。辩才听后,当场痛惜而死。

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于今有一千六百多年。兰亭遗址几经变迁,故有晋兰亭、宋兰亭及明兰亭之分。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常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始址,一说在兰亭溪或兰渚湖的浅滩,一说在鉴湖湖口,后曾迁至鉴湖湖中及天柱山山顶。南北朝后期,兰亭在鉴湖中的兰渚。北宋后期,又从会稽山北迁至会稽山中的天章寺。直至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固地在今兰亭所在。曾经多次重修。其方位与东晋兰亭比较接近,其风光景色不减当年;传统造园艺术,别具雅趣;绝妙的书法艺林,吸引着书法爱好者,留恋忘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