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的盔甲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

中国盔甲的进步开始于西汉

西汉盔甲记述的进步使中国盔甲摆脱了落后局面。不过其它国家也没有闲着。帕提亚率先发明了具装铁骑、印度凭借自己的好铁矿,设计了任何东西都防不住的强弓硬弩和任何单兵弓弩都无法穿透的铁甲、罗马人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一世纪装备了上古世界最好的——至少是最亮的——铁甲。不幸的是东汉盔甲的实物,至今没有出土。从现有的孝堂山画像、沂南石刻等刻画出来的披甲战士像来看,东汉铠甲的进步是出现了保护两腿的“鹘尾”和“腿裙”。

在技术方面,百炼钢技术出现后,东汉末年这种技术被引入盔甲制造业。据传,诸葛亮督造的盔甲是很有名的,直到南朝宋还有人把精坚的盔甲传为诸葛亮所造。诸葛亮不仅是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个出色的技术专家。如果三国时每一副铁甲都像他督造的盔甲这么精坚,他也就不会在这方面出名了。

西晋的铁盔甲,当时的称呼是“筒袖铠”,这种铠甲有西晋陶俑为证。洛阳西晋墓葬中随葬俑群表现的铠甲形制都是相同的,胸背联缀在一起,在肩部有不长的筒袖(筒袖铠的名字由此而来)。陶俑盔甲有的刻画出鱼鳞纹,可见表现的是鱼鳞铁甲,另一些刻画出龟纹,可能模拟的是皮甲。头盔两侧有护耳,前额正当眉心处稍下突,顶部中心竖有长缨。与此同时,另一种新式防护用具从西方引进了。这就是马铠。马铠的材质,与人铠一样,有铁质和皮质两种。大体上人着铁甲,马即着铁甲;人着皮甲,马亦着皮甲。

明光铠代表中国盔甲保持世界优势

明光铠不仅表现了当时中国盔甲技术的优势,而且它是一个机会,如果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中国盔甲将长期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机会并没有被把握住。明光铠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而汉代镜子上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明光铠因此得名。

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大业七年(611年),中国侵攻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此外隋朝的情况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盔甲技术方面也是如此。从《通典》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唐军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54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32.4万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的发达。

中国盔甲走进巅峰的宋代

唐后期,很奇怪的是,明光铠消失了。中国回到了鱼鳞甲时代。尽管明光铠消失了,但就盔甲技术而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巅峰时期。宋朝盔甲中比较典型而又精坚的盔甲为步兵盔甲,术语叫“步人甲”。其形制如下:身甲为一整片,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护胸、护背,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往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身甲上缀披膊(《器图》中又称“掩膊”),左右两片披膊在背后联成一体,以带纽结在颈下。头盔呈圆形覆钵状,后缀护颈(术语叫“顿顶”),顶部插着三朵长缨。从史料图画上看,很是美观,而且,跟后来日本战国时期的盔甲很相似,可见日本从中国引入了盔甲技术。

宋朝的盔甲,总的来说,技术水平是高的。在世界上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宋朝时期西方的盔甲仍然主要是锁子甲和棉甲。但是宋朝的好武器并不能弥补恶劣的军事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伤害。宋朝的军事史,总的来说就是一段不断失败的历史。宋朝在对付他的敌人时,没有占据过优势,甚至小小的西夏都可以跟他打平手,对付辽国和金朝时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岳飞的胜利就显得非常罕见。著名的顺昌之战中,金朝的重装骑兵和宋朝的重装步兵进行了残酷的战斗。

古代盔甲真正末日的来临

正当金朝和宋朝彼此仇视的时候,一件大大影响了古代盔甲发展,并曾短暂结束了盔甲历史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火药被普遍运用于军事。不过在13世纪,火药的威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中国已经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这样具有爆炸功能的火药武器,但是在战场上,决定性的武器还是冷兵器。

蒙古人进来了,建立了元朝。蒙古的扩张使亚洲大陆的交通得以畅通。这样就对中国盔甲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棉花大量的引入造成了棉甲技术的引入,从而给中国铁甲的发展敲响了丧钟。

中国作为火药的发明国,很早就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火药兵器,因此也比其他国家更早的遇到了铁甲不足以防范火药兵器威力的问题。早在明朝初年,火药兵器的威胁就使得某些军队采取了匍匐在地,以规避火药兵器射击,待射击完毕,全力冲击的战术。而在护体兵器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步骤面对火药兵器的挑战,中国人因其具体环境走了跟欧洲人不同的路。在火药刚刚传到欧洲的时候,也就是14世纪,欧洲人发明了古代世界最好的重型铠甲——板甲。从而在盔甲技术方面超过中国和其他文明国家,回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明朝尽管逐渐普及棉甲,但头盔则是铁质的。因为外形良好的铁头盔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铁毕竟比棉花强固,从而更受士兵信任。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古代盔甲的真正末日,于1840年到来。这时的欧洲因为火枪的威力远远超过了盔甲技术的发展,军队早已淘汰了盔甲,而中国却还大量装备着。但棉甲对燧发枪,尤其是线膛枪几乎没有任何防护作用。况且,到了19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还开始装备后膛枪,这种枪的威力就更是棉甲抵挡不了的了。其结果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盔甲在中国消失了。

盔甲走进现代变铠甲

盔甲在士兵身上消失了一百数十年,但火力的发展使机动性的作用受到限制,无论怎么灵敏的规避动作,都难以应付机枪和榴弹。

索姆河第一天的战斗,英军就损失6万人。可怕的惨剧迫使盔甲的装备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早在一战中,就出现了钢盔和保护机枪手的胸甲。在二战中,各国装备了胸甲,提供给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朝鲜战争中,美军试用了尼龙铠甲。越南战争中配发的M69尼龙胸甲成为现代盔甲的先声。而美国直升机飞行员穿着钢甲,可以防备高射机枪弹的射击。

但在芳纶材料还没有能够大量生产的时候,除了钢盔普遍装备以外,铠甲的装备是十分有限的。尼龙胸甲的毛病是穿着它很闷热。直到芳纶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大规模生产,先进国家才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备铠甲的热潮。今天,最好的盔甲是美国的拦截者胸甲,在插入碳化硼瓷板时,它可以防范7.62毫米步枪子弹的射击。

民国在20年代开始部分装备钢盔。由于民国工业力很差,所以大多数头盔是进口的。进口国有日本、英国、捷克、德国、美国等等。至于铠甲,那根本就是想都没想过。

人民解放军在抗战年代,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着任何防护装备的,以至于可以用是否戴着头盔来区分敌我。建国后,从苏联进口了一些头盔,但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仍然没有任何防护装备。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普遍发给头盔还是在对越南的战争中。1964年,我国研制出玻璃钢胸甲。这种胸甲用3毫米厚的玻璃钢片作为防护材料,呈板甲状连接,并用多层棉纶制成外套和护肩,重6-7公斤左右。

解放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在1966年至1970年研制出玻璃钢-铬钢玉-碳化硼复合结构和铝合金结构的两种铠甲,20世纪80年代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出TF90-54和TF90-79钢胸甲。20世纪90年代,又相继研制出一系列非金属胸甲和相应的防弹插板。其中,有采用芳纶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制成的软甲,需要时镶入防弹插板就可成为硬甲。据说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研制新的铠甲,这是一种软甲,当然也可以插护板,重2公斤(不插板时),防护面积有0.23平方米,可以有效抵御54式手枪用51式铅心弹在任何距离内的射击,以及大多数炮弹破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高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广泛应用,铠甲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段时间比较引人注目的要数乌克兰的新型“铠甲”系统了,这种新型系统2001年赴阿布扎比参加了国际防务展,同年装备乌克兰军队。它由3-4个站组成,是一种无源的无线电侦察系统。它不会辐射任何信号,敌方的侦察设施也就无法发现它。因此,这种新型“铠甲”在不“照亮”自己的同时接收来自所有频段的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来自飞机、船舰艇、射击系统以及其它地面、水面和空中目标的雷达。它可在6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发现这些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