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欧洲游记是《身见录》

《身见录》是中国第一部欧洲游记,明末中西方实质性文化交流以来的宝贵文献,距今已经近300年了。

作者樊守义(1682—1753),字利和,山西平阳府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为“礼节问题”,罗马派多罗来华,处理纠纷。清廷以宾礼优遇,但是多罗作风不正,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自南京发布“禁约”,康熙非常不满,亲笔批“禁约”说:“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为了将是非澄清,康熙便在同年派艾若瑟(《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作艾逊爵)西去,樊守义随行。

其笃志好学,体质柔弱,初学于意大利的都灵,继后学于罗马,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偕艾若瑟东还。舟行至好望角附近,艾若瑟病故,樊守义为之成殓,实在香料,运回广州。康熙重视所遣使臣,命两广总督赵弘灿向粤海关及香山县探查。“守义抵华后,康熙皇帝欲知艾逊爵神甫消息,召守义赴京,垂询一切”。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很多人询问欧洲的风土情况,遂将其亲身经历,写成这篇《身见录》。

《身见录》原稿未曾刊行,藏在罗马图书馆中,夹在《名理探》书内,共14页。200年后,才引起中国学者关注。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公报发表王重民《罗马访书记》,介绍了樊守义及其《身见录》的收藏处,摘引了《身见录-序》。

阎宗临(1904—1978),山西五台(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1925年赴法国勤工俭学,29年入瑞士伏利堡大学,治欧洲中世纪史,36年获瑞士文学博士学位,留校讲授中国文化。

1937年抗战爆发,毅然归国,将《身见录》原稿照片带回,作了校注,最早刊于1941年桂林《扫荡报》《文史地》副刊52-53期,《山西师范学院学报》于1959年2月号重新刊载。此次扫描于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阎宗临《中西交通史》。阎宗临1949年以前任职于山西大学、广西大学,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共建政后回山西大学任历史系主任。

围绕《身见录》及其作者,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还有些令人感兴趣的材料,如: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艾逊爵管理北方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教务,建立教堂,劝化人们受洗入教。

在山西太原、静乐、平遥等13个城市,有驻所5,大堂16,小堂甚众。艾逊爵传中还有可能是在“绛州”传教的经历。樊守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天主教信徒和艾逊爵助手的。《身见录》言之凿凿说曾到达“亚墨里加洲巴以亚府”,即巴西都城。这段文字,有待考证,不宜妄为去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