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昆曲传习所处址在上海被确认

朋友送来一张上海的历史照片,是从一本旧书中翻拍下来的,照片有说明:“小兰亭(在曹家渡)。”曹家渡是沪西著名地名,指长寿路、万航渡后路、万航渡路、长宁路交叉而形成的一个“五岔路”口一带。上海地名习惯,五路交叉的地方被叫作“五角场”,为示与“江湾五角场”区别,这里曾被叫作“曹家渡五角场”。

实际上历史上的“曹家渡”是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在原“三官堂桥”,即今曹杨路桥附近,而历史上的“曹家渡”又指今“曹家渡五角场”以西的苏州河两岸的地方,那么这个在“曹家渡”的“小兰亭”是谁家的花园,又具体在什么位置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难题,如果这个“小兰亭”还有遗迹存在,那一定会为苏州河游览观光增加一个景点,增添一点色彩。

(图:上海小兰亭现状,摄于2012年)

小兰亭和小万柳堂

1923年版的《上海指南0园林》中提到“小兰亭”,在曹家渡(小万柳堂对岸),海宁徐棣山筑,俗名“徐家花园”。大门有额曰“剪淞徐渡”,占吴淞江(即苏州河)天然之胜概,茂林修竹,雅似兰亭。有美国种大丽花,中文又叫作洋菊、天竺牡丹等)数十本,绝艳。向于中秋开大丽花会。

小万柳堂是清末民初上海名绅廉泉、吴芝瑛夫妇的私家花园。廉泉(1868–1932),字南湖,无锡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官礼部郎中,提倡开办学校,在无锡创办俟实学堂,这是无锡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今为连元街小学,还创办竞志女中(今无锡十二中),定居上海后创办文明书局。廉泉的先祖廉希宪为元朝丞相,在京师建有“万柳堂”,故廉泉给自己的住宅取名“小万柳堂”。

廉泉是著名收藏家,他还将小万柳堂提供给革命党人住宿和活动,是上海著名的私家花园。吴芝瑛是清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教习吴汝纶的侄女,工诗文,有侠义,秋瑾就是在她的支持和资助下赴日本留学的,1907年秋瑾遇害后无人敢为秋瑾收尸,吴芝瑛即赶赴绍兴,与徐自华为秋瑾收尸,并出资将秋瑾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堍,并为秋瑾作传,纪其遗事。

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初,廉泉、吴芝瑛夫妇相继逝世后,小万柳堂就日渐荒废,不见于著录。《民国法华镇志》也有“小万柳堂”的记录,所附的地图标出“小万柳堂”的位置,就是在苏州河的南岸,今华阳路向北延长到苏州河岸的地方。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曾到实地踏勘和调查,一些老人还记得“小万柳堂”,但昔日名园已是一个石灰堆场,从苏州河运来的石灰先卸到这里,再分运到其他地方。1909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中绘有“小万柳堂”,其配画文中也提到:“对渡为邑人吴氏之‘九果园’,稍西为浙人徐氏之‘水云乡’,亦俱饶有逸致。”在苏州河北岸,与小万柳堂隔岸相望有一个“九果园”,据称园内种有九种果树而得名,而在九果园稍偏西的地方就是浙人徐氏的“水云乡”,看来,所谓的“小兰亭”就是“水云乡”,它的位置应该在“盘湾里”相近的地方。

上海巨富徐棣山

徐棣山,名鸿达,是旅沪海宁丝商,名气很大,但几乎所有的各种上海或历史人名词典中均没有收录。他是上海主要的丝茧进出口商行———公平洋行的买办,独立经营“怡成丝线”。《光绪上海县续志-第宅园林》中记载:徐园,名双清别墅。光绪九年海宁徐鸿达筑于闸北唐家弄。

宣统元年,鸿达子仁杰、文杰以避世嚣故,迁筑于二十七保南十二园康脑脱路。徐园是上海著名私家花园,1884年建,位置在“闸北唐家弄”,今天闸北区天潼路814弄俗称“唐家弄”,弄内35、34支弄叫作“徐家园”,可以确定,该徐园的旧址就是今天的天潼路814弄附近一带。这里是“中国地界”。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这里被划进租界,租界的市政建设较快,不久就发展成为闹市,于是徐棣山的儿子徐仁杰、徐文杰就把徐园迁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昌化路西)重建,这个徐园在1930年代失火烧毁,已无遗迹可寻。

红顶商人胡光墉(雪岩)也是丝茧出口商。1882年底从欧洲传来消息,称欧洲丝茧的主要生产国意大利受气候影响而歉收,估计1883年欧洲乃至世界的丝价将大幅上升,消息灵通的胡雪岩调集自己阜康钱号的全部资金,负债数百万两赴浙江收购丝茧,造成中国丝价上升。到1883年,意大利的气候并不如预测的那么恶劣,丝茧产量不但没减少,还小幅上升,同样,欧洲的丝价也有小幅下降,胡雪岩已囤积大量丝茧被迫低价抛售。惯例,驻上海的英国领事每隔一两年要向他的政府提交一份关于上海经济和贸易的报告,在一份《总领事许士188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中讲:“9月初,最好的4号辑里(浙江湖州的一个地名)丝的市价为427.5—428.3两,一个月后下降为382.5—386.3两”。又讲:“在此期间,胡雪岩将其1.2万包的巨额存丝出售,由一家英国商行购入。据说这是上海商行所曾做过的一笔最大交易。这位大官在这场投机中的损失估计达150万两(35万镑)”。胡雪岩不但面临破产,并“以亏欠公馆及各钱庄数额巨大”而被清廷革职论处,并限期交付欠款。两年后,这位不可一世的“红顶商人”一病不起,魂归西天。上海市工商联档案室藏有一份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三十日由徐棣山经手的胡雪岩向英商天祥洋行以每担372两出售七里(即辑里)丝的合同书,这也是我所知道的徐棣山留下的不多的物件之一,十分珍贵。

昆曲名家徐凌云

徐棣山有两个儿子,长子徐贯云,字仁杰,次子徐凌云,字文杰,号暮烟。徐棣山逝世后,产业由长子徐贯云打理,次子徐凌云是昆曲艺术家,毕生从事昆曲研究和传习,曾向沈月泉、沈斌泉、周凤林等请益,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曾为梅兰芳配《风筝误》等戏,而著名昆曲艺术家俞振飞曾得到徐凌云的悉心指点和传授。

1928年出版报人陈无我著《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双清别墅与桃李园》一文中讲:“沪北唐家弄徐氏双清别墅,系徐君棣山手创……园侧市面日新,居民日多,徐君(凌云)深恐俗尘三斛,扑及名园,因复在新闸西南四五里之曹家渡地方另辟新园,名曰‘桃李园’。地广数十亩,堆山叠石,凿地成地,别具丘壑,游人已众。今则双清别墅早已移至康脑脱路,桃李园渐至荒废”。

从行文中可知,作者所讲的“在新闸西南四五里”的“桃李园”与徐园不是同一园林,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到的“小兰亭”“水云乡”,小兰亭以园内有景仿兰亭建造而得名,水云乡则以花园远离城市之嚣闹,又滨江而建,取唐朝诗人王昌龄诗“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而得名,难怪徐凌云字号“暮烟”。而“桃李园”不见得是园内种植桃树和李树,而是他认为徐凌云花园取的名,这一方面徐氏在花园里“结文社,联诗会,煮茗论心,焚香读画,四方名士,相率来归,文采风流,一时称盛”,而成语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实名归,而另一方面徐凌云在这里办了中国第一个昆曲传习所,潜心研究昆曲,培养昆曲传人,成语以“桃李遍天下”喻培养门徒,学生很多,于是被人们叫作“桃李园”。不过,不知何原因,到上世纪!” 年代后期,徐家的这个花园就“渐至荒废”,大概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附近一带成了棚户区、贫民村,它还有一个颇前卫的名称———“复兴村”。

重塑金身的“老洋楼”

20世纪末,苏州河环境整治被列为上海市长远城市改造工程,苏州河沿河的工厂、码头将被搬迁,棚户将被建为滨水的中高档住宅区。2008年,复兴村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这里将被建为市中心最宜居的高档休闲居住社区大华清水湾花园三期“华府樟园”。复兴村工地上有一幢占地约600平方米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曾是“南林中学”和“南林师范学校”的校舍,使用不当和年久失修使这幢“老洋房”早已残壁颓垣,破烂不堪,但其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昔日的风采。于是文管委组织专家组到实地踏勘,我也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里是清末民初上海流行的一种中式为用、西式为体的中西合璧住宅建筑,但其体量之大较为少见,且建在当时远离上海市中心的郊区更为罕见,这里应该是上海某名绅的别墅,根据“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建议先予以保护性修缮,待确定建筑身份后再给以定文物的保护级别,建设单位上海华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十分尊重专家和文管会的建议,但该建筑位于该地块中央,如就地保护不仅影响工地的建设,也将使这里少建几幢大楼,遂会同专家们商议,建议采取平移方式将“老洋楼”向东南平移95米,旋转35度,顶升2米,将“老洋房”移到临苏州河边上,这样既能减少开发商的损失,又能为将来的苏州河旅游增添一个景点。如今已能确定该“老洋房”就是清末上海巨商徐氏的“水云乡”或“小兰亭”,也是中国第一所昆曲传习所,其历史文化价值就更高了。

2011年,我再次应邀参观了平移和修缮后的“老洋房”,在树木包围中的“老洋楼”显露出其昔日气派,据说,这里将被改为一个高档餐厅。一般,给一所学校取名总要讲得出个道理,我认识的人中就有几位曾在“南林”执教或就读,但谁也不知这所学校会取“南林”这个名,现在清楚了。其一,这里在历史上叫作“小兰亭”,且是个知名度颇高的地名,当“小兰亭”花园消失了,但该地仍被叫作“兰亭”,又讹作“南林”(沪语“兰亭”和“南林”的发声很接近),就被叫作“南林中学”;旧时把戏曲艺人叫作“伶”,近代后,京戏又有以北京方代表的“京派”和上海方代表的“南派”之分,京戏之南派和发源于南方的昆曲均被叫作“南伶”,如今岳阳路168号的上海京剧研究所大院里有一家餐厅就叫作“南伶酒家”。也许,这里曾是昆曲传习所,是一所培养“南伶”的学校,被叫作“南林”“,南林”是“南伶”之讹———此虽是推断,也许还真的是这样呢。

作者:薛理勇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