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清代翰林院

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建立的官署,至清代,翰林院不仅是最高级别的外朝文官机构,供养着6000多名的翰林学士,而且经过各朝各代的文献积累,清代翰林院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

它以巨量藏书著称于世,在当时被西方人比做是中国的牛津(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海德堡(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和巴黎(法国巴黎图书馆)。

可惜这座坐落在清代北京城外国公使馆区的中国翰林院,1900年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被大火焚毁。

翰林院内藏有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版善本,举世罕见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就珍藏于此。

以金黄色丝绸装订而成的万卷册的《永乐大典》,是明代由两千名学者参与编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经明末文渊阁大火,仅存副本;到了清代,这些副本已散佚两千余卷,其余都收藏于翰林院内(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

另外,乾隆年间由纪昀、陆锡熊与众多清朝学者合编的七万九千卷的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丛书《四库全书》的各类底本,当时也珍藏于翰林院内。

1900年间的翰林院大火,不仅将辉煌建筑焚毁,而且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也在大火中烧毁,其中包括当时仅存副本的《永乐大典》。同样惨重而无法弥补的损失是——据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考证,从全国各地搜聚的《四库全书》的大量底本,也在那次翰林院大火中被烧成灰烬(参见台北《联合报》副刊,马悦然专栏第45集)。翰林院大火所造成的中国古籍文化方面的损失是永世无法弥补的。

1900年中国农历庚子年夏天,爆发了“庚子国变”。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大批传教士自由地进入了中国。 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

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入,“反洋教”运动愈演愈烈,到1900年,义和拳等组织逐渐有了统一的名字“义和团”,并却提出了“扶清灭洋”的统一口号。

针对如何处理同外国人的关系和其最为关心的义和团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派意见。一方巴结洋人主镇压,一方主战想利用义和团约制洋人。

当年3月,在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要引兵进京的危胁下,慈禧退缩了,同意剿杀义和团,并且允许洋军入京。从此,外国军队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开进,并且根本就不按照清政府的要求限制人数,而是大举入兵。

但朝中的主战派王公大臣也打开了京城九门,造成了义和团蜂拥入京的事实。

义和团开始在京城焚烧教堂,而各国也调遣大部队进京。局势更加混乱。

慈禧在镇压义和团、“联拳抗洋”、向洋人下宣战书等各种决策中摇摆。

5月1日,各国公使都借口保护使馆,调兵进京。中间八国联军曾被义和团击退。

八国联军6月18攻陷天津,20日攻陷北京。

慈祥、光绪等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

11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清政府全盘接受帝国主义的条件,1901年9月7日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公认的说法是翰林院是八国联军所焚毁。

但有人提出毁院的是清军。翰林院内墙之大部与英国公使馆北壁紧密相连。英国使馆“墙厚八尺,高二丈有奇”不易攻破,而且“其大可容千人”,所以,在义和拳乱时期的围攻中,英国公使馆内不仅聚集了各国公使及其家眷,而且容纳了大量各地逃到使馆避难的中国教民。几乎所有使馆区内的洋人都认为,这里以翰林院为屏障,是最安全的地方。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使馆(及西什库教堂)。

有人引据驻华外交官的记述说是清军为烧毁英国使馆而烧。这些都不足为凭。

到底是谁纵火,还有待史学家更加权威的调查与研究。

但中国翰林院被毁与帝国主义的侵华、八国联军的肆虐这些始作俑者是脱不了干系的。难不成中国人也烧了圆明园,难不成被抢去流失海外的大量国宝、书籍是中国人所为吗?不论翰林院点火真凶是谁,都代表了中国曾经一段屈辱的历史,这座曾经集结了中国数千年文明之精华文献的图书馆,现在只有断壁残垣的的遗址时刻提醒着我们莫忘历史,振兴中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