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是陆羽的《茶经》

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是陆羽的《茶经》,作者陆羽,人称“茶仙。

陆羽,字鸿渐,别号竟陵子。大约在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出生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共3卷,分为10篇,约7000余字。

字数不过一万,但它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言简意赅地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的性状特征、茶树的生长环境、茶树的栽培利用、茶树的品种鉴定;煮茶工序和水质品位;饮茶器皿、饮茶风俗,以及茶叶的优劣等。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出现,“天下饮茶之风更盛”。这话虽有夸张,但《茶经》在茶的发展和传播史上,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茶经》问世以后,便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诵。在日本,陆羽被称作“中国的茶祖”。日本人说,陆羽同日本的茶道(日本一种传统的品茶仪式,一般在招待客人时举行,以示对客人的敬重)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茶经》一书嘉惠了后人,后人也没有忘记陆羽的功绩。公元804年,陆羽在浙江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逝世。从此,人们便奉他为仙。据记,唐朝的茶馆都把陆羽的陶制塑像摆供在茶炉上,求他保佑茶水清香、茶馆生意兴隆。人们还传颂着他的轶事,对他进行怀念。

关于陆羽的成长经历,颇为传奇。

在唐朝开元年间,竟陵西北的覆釜洲上,有一座名叫龙盖寺的寺院。寺院里住着智积禅师。
公元733年的一天,智积烧了香,诵完了经,便信步走出了寺院,准备到湖边转转。还没等他走多远,就听见湖边芦苇丛中群雁鸣叫,还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智积觉得奇怪,便顺着声音寻去。只见几只大雁用翅膀覆盖着一个婴儿。智积很是诧异,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将来定非等闲之辈,要不大雁怎么会这样保护他呢?”于是,他轻轻拨开大雁的翅膀,把婴儿抱回了寺院。这婴儿就是后来的陆羽。

在这段传奇故事中,尽管某些情节是出于后人的虚构,但陆羽由智积禅师抚养成人却是事实。

陆羽是3岁的时候被人送到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见他聪明伶俐,便很高兴地收养了他。智积在收留他的当时,就有了打算,准备等他长大后,让他皈依佛门,继承自己的衣钵。谁知,事与智积禅师愿违。在木鱼声中、香烟缭绕里长大的陆羽,却不喜欢剃度为僧,他一心只想着学习佛理以外的文化知识。这使智积禅师很是生气。智积禅师对他说:“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就是希望你能修得正果。没料到你竟这样叫我失望。从今往后,你若是能潜心诵经,我便既往不咎;若是执迷不悟,就去清扫厕所,打扫庭院,放牧牛群吧!”

智积禅师本以为陆羽听了这话会回心转意,承认错误,跟他读经礼佛。没料到,陆羽只是默默地听完了他的这番话,并没有表示什么。第二天一早,陆羽竟很早起了床,清扫了厕所,打扫了院子,简单吃了点饭,赶着牛群出去放牧了。当时,陆羽只有10岁。

陆羽的态度激怒了智积禅师,他训斥陆羽说:“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假如不是看在佛主的份上,我早把你驱除出山门了!”说完,又命令陆羽伸出双手,狠狠打了两下。然而,训斥也好,体罚也好,陆羽仍不改初衷。放牧时,他在牛背上用竹签划字;清扫庭院时,他边清扫边默默地背着前人的诗赋。后来,终于因学习而迫使他离开了龙盖寺。

陆羽12岁那年的一天。他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了一篇汉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写的《南都赋》。那优美而势如贯珠的文字,深深地把他吸引住了。他看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又学着私塾里学童的样子,正襟危坐地大声朗诵起来。引得庙里的和尚都停止了念经,听他朗诵。

陆羽正读得来劲儿,不曾想,智积禅师怒冲冲地来到了他的身旁。智积禅师一把夺下他手中的《南都赋》,厉声喝道:“我看你是得寸进尺,竟敢在这里高声朗诵,坏我僧心。快给我滚到菜地里拔草去,省得你闲着难受!”

此时正是夏季,陆羽含着眼泪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菜园子里拔着草。他边拔边回想着近两年来发生的事,越想心里越痛苦:岁月一天天地过去,我却不能学习诗书,这如何是好呢?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冒了出来:“逃!逃离寺院,不再在这里受罚挨打!”

陆羽拿定了主意,便趁这外出拔草的机会逃了出来。从此开始了他漫游、研究的生活。

唐朝时,各寺院饮茶成风。和尚们宁可食无粮,不可饮无茶。受这种环境的熏陶,陆羽从小就喜欢饮茶。但待他长大后,他已不仅仅满足于饮点好茶,而是把心思用在研究有关茶的各种问题上了。

为了考察各地茶叶的情况,他走川东,过鄂西,奔豫北,游越州(今浙 江省绍兴市),至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还亲自上山采茶,供自己品饮、研究之用。他的好朋友、诗人皇甫冉,曾作诗描写过他上山采茶的艰辛,并对他这种艰苦的劳动,予以深切的关怀。

在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诗中,皇甫冉写道: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道诗让我们体验到陆羽采茶的个易:千峰万壑,香茶丛生。陆羽独自一人,来到深山中,不知疲倦地采着茶叶。那寂静幽深的山峦,离寺院很远很远。
然而,艰辛的耕耘,必有收获。陆羽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终于在漫漫长夜里、幽幽孤灯下,写出了《茶经》这部不朽的名著。

有个段子不知是真是假来说明陆羽最会煮茶。

话说他煮的茶有着独特的香味。他在龙盖寺的时候,除了干杂活,每天都要给智积禅帅煮茶。而智积禅师则是非陆羽煮的茶不饮,说是别人煮的茶味道个纯。当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禅师为没好茶饮烦恼了好多年,甚至拒绝饮茶。

后来,代宗皇帝召智积禅师进宫宣讲佛法,宣讲前,代宗让人给智积禅师献上一杯茶。智积禅师顿觉清香袭人,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饮过这杯茶,智积禅师显出很感叹的样子对代宗说:“贫僧好久没有饮到这味道纯正的茶了,这茶水就像我儿鸿渐所煮的一样!”听了智积禅师的话,代宗哈哈大笑起来,对智积禅师说:“大师所言不差,这正是陆羽煮的茶。朕知道大师喜欢饮陆羽煮的茶,便专门派人宣他进宫,为大师煮上一杯。”代宗说完,就让陆羽出来拜见智积禅师。

可见陆羽有着精湛而独到的煮茶技艺,以至离别多年的智积禅师,仍能品出他煮的茶味。

多年后,当智积禅师圆寂(和尚逝世称圆寂)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十分悲痛,并挥笔写了一首《六羡歌》来明志寄怀。

陆羽才华横溢,但却淡泊名利。在他晚年,德宗皇帝曾拜他为“太子文学”,“太堂寺太祝”,让他到朝廷为官,可他毫不动心。他谢过皇帝的恩德,继续在苕溪(今浙江西北部)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经常独自在山林中漫步,拍打着树干诵吟着诗歌。有时触景生情,还会痛哭失声,或者仰天长啸,完全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

为了纪念他,其故乡竟陵人在他的故居建了一座陆公祠,并为他塑了像。竟陵县城内有一口三眼井,深近百尺,井水清纯甘甜。陆羽在竟陵的时候,曾常来打水煮茶,因此,竟陵人称这口井为“文学泉”。在陆羽晚年,德宗皇帝曾任命他为“太子文学”,但陆羽没有就职。虽然如此,人们仍然用这官职来称呼他,叫他“陆文学”。因此,故乡人便称那口井是“文学泉”。还在井旁竖立了一座“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