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长、桥洞最多的第一长桥是吴江垂虹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地处“吴头越尾”,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县,1992年2月撤县设市。

境内河港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顷(不含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据清康熙《吴江县志》所称,当时桥梁即“以数千计”。

至清末,有桥名可查者503座。1935年统计,共有桥梁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时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

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

这些建于不同时代的古石桥,有的恢宏伟岸,有的娇小玲珑,有的九曲迤逦,有的一线平直。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

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的垂虹桥,原系72孔连拱石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

吴虹桥,又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位于吴江东门外的松陵镇,横跨在太湖支流塘河之上。

垂虹桥地处闹市,自从它建成之日起,就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

可惜的是,垂虹桥已于1967年5月夜晚坍塌,现尚存东西两端20余孔元代遗迹,仍不失胜迹风采。

垂虹桥是一座薄墩多孔的联拱石桥,处于苏州至浙江嘉兴、杭州、湖州的陆路交通要道上。它的修建和存在对江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1967年以前,垂虹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桥洞最多的第一长桥,在我国的桥梁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垂虹桥最早兴建的历史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时期。

当时吴江县城为古松江所分隔,东门外泱泱一片水域,百姓关居其东,关居其西,往返均靠船只摆渡,十分不方便,而一旦遇到风浪,更是寸步难行。以桥代舟已是势在必然。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新桥落成,全长千余尺,用木万计,取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为方便路人歇息,桥之两堍分别建有“汇泽”、“底定”凉亭。桥中心也构亭其上,名曰“垂虹”,登以四望,万景在目,世人遂以垂虹名桥。

治平三年(1066年)重修。

由于此桥的特殊地位,历朝历代都对垂虹桥进行过修缮或扩建。

桥身的长度和桥洞的数目,在我国古代石桥中均排在第一位。在此期间,虽然苏州的宝带桥桥长317米,有53个桥洞,但它的长度和桥洞的孔数也只能屈居垂虹桥之后。

垂虹桥的木桥历史一直延续了270余年,期间曾因风涛冲击或兵燹(读音“显”)之灾而数度重建,桥孔最多时达99孔。

直到元泰定二年(1325年)才改建为连拱石桥,共62孔,总长一千三百余尺,其中有三孔特大桥孔,以通巨舟。

此时的垂虹桥不但桥身长,桥洞多,而且形态优美,如新月垂空,似长虹卧波。桥梁三起三伏,好似蜿蜒而去的苍龙。

桥心仍建垂虹亭,这是一座平面为方形的九脊歇山顶式凉亭;亭上挂着一块横匾,上书“垂虹”二字。

垂虹亭前、后开门,可供人通行。

在桥的南、北两端也各有一亭,南为“汇泽亭”、北为“底定亭”。

泰定三年(1326年),又在南、北二亭的前面,各立石狮一对,使全桥不但轻灵秀美,而且也显得更为壮观。

此后,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的修建,孔数增至72孔。到1915年时,垂虹桥桥堍两亭、石狮、桥面栏板均已荡然无存,桥孔亦半陷陆地,仅存44孔,础圯(读音“移”)柱斜,颓卧波心,因此又进行了大修。

垂虹桥是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墨客称颂和描画的对象。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诗、画中,看到我国历史上这条第一长桥的昔日风貌。

垂虹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垂虹桥于1967年5月2日夜晚坍塌,给吴江的文物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目前,它仅存在东西两端27余孔,吴江市政府已对外露的7孔进行了修缮,并辟建了垂虹遗址公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