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夜天光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的天荒坪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浙江省有关单位联合,2009年1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建成国内首个夜天光保护区,设有两个天文专业观测室和一个科普观测点。

此举是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留存一片有利于天文观测的夜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有关专家称,夜天光保护区的建成,使上海天文台获得了理想的科研观测基地。他们将有效开展活动星系核光变监测、空间碎片搜索、近地小行星搜索等科研工作。

夜天光保护是个世界性课题

与生态保护一样,夜天光保护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夜天光是一些天空中自然生成的光,如恒星光、高层大气中光化学过程产生的辉光。但是城市灯光照明强度越来越大,遮盖了许多星体发出的光芒。

也就是因为这点,上海天文台才会“转战”安吉。

上海天文台副台长郑静芳说,上海已经成了“不夜城”,就连靠近上海的佘山观测站,这些年光污染也很大。

“佘山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灯光,严重影响了天文观测工作,在佘山观测站方圆3公里内,不仅有路灯、别墅区工地的照明灯,还有星级宾馆的泛光照明,这导致工作人员在佘山观测站已无法拍摄到一些很暗的天体。”

郑静芳说,20年前,佘山可观测到最暗的是19.5等星,现在最多只能观测到16-17等星(星等的数值越大,代表这颗星的亮度越暗)。

每提高一个星等,就相当于亮度提高2.5倍。这意味着,上海郊区在过去20年中,亮度提高了40!

安吉天荒坪为什么会被选中

早在2001年,上海天文台就开始在江浙寻觅新的观测点。

天目山、龙王山……这一找就是好几年,因为新的观测点必须路通、水通、电通,但很多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却避免不了光污染。

这时,天荒坪进入了视野——这里海拔近千米,大气澄净、安宁,夜天光亮度达到21.2星等/平方角秒(V波段),接近国际一流天文台站的水平,同时紧邻江南天池景区,值守非常便利。唯一的问题是,景区宾馆、滑雪场的泛光照明对夜天光影响较大。

恰好,安吉县正建设生态县。于是,天文学家便提出与安吉携手共建国内首个夜天光保护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响应。

按照国际夜天光保护协会的标准建设

设立夜天光保护区,有着一整套国际规范。根据国际惯例,在天文台附近地区的居民,都需要保护暗黑夜天空,防止光污染,尤其在天文台3公里半径内。

2008年1月,国际夜天光协会会员、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陶隽根据天荒坪的情况,梳理了国际规范后,整理出了一套夜天光保护区灯光管理规范,交给江南天池景区的管理者。

按照国际夜天光保护协会的标准,江南天池景区进行了1年的改造,灯光对这里夜空的影响果然大大减少。不但撤掉了朝天灯,在宾馆房间里也采用床头灯、写字台灯等局部照明,并挂上了遮光窗帘,为天文观测保留足够的黑暗。

2009年1月的某天晚上,记者跟随专家考察了这里的灯光改造情况。所有路灯都加上了特制的灯罩,使灯光只照亮路面,而不射向天空。宾馆房间里,也尽量采用了床头灯、写字台灯等局部照明,并挂上了遮光窗帘。景区的泛光照明从原本十多盏减少到了两盏。

不过,陶隽告诉记者,这只是夜天光保护区建设的初级阶段,离国际规范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比如,在天文台观测站的西北方有个滑雪场,为了开夜场,会亮起一排十余盏“小太阳”。他们已建议景区管理部门,应尽量加以改造。同时,在有观测任务的时段,滑雪场还应及时关灯。

有待增强的公众的暗夜意识

2009年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天文年,“暗夜意识”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暗夜”为我们带来什么?美国著名天文杂志《天文学》载文说,减少夜间照明不但可以节能、减少光污染,还有利于健康睡眠、保护野生动物,更打开了“与宇宙沟通”的窗口。

对于星空,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从小仰望星空的情愫,决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取向。在他看来,保护夜天光,不仅为了科研,更为了在每个人的心中,注入好奇、探索、反省等等美好的道德情操。德国哲学家康德有段著名的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卞毓麟深深为现代都市儿童见不到繁星满天的夜空而遗憾。他希望天荒坪的夜天光保护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