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具备全套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是天威英利

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主要从事晶体硅硅锭、硅片、太阳电池、组件、控制-逆变器、光伏系统工程及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服务。

1999年公司承建了由原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工程”项目,2003年12月19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线投产,填补了我国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2005年成为我国首家具备全套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大大推动了我国太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天威英利拥有10800平方米生产车间,设有从事几十年光伏产品研究和生产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生产管理机构,聘请了在光伏领域从事多年研究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为技术指导,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久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天威英利立足于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全套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生产线,具备硅片年产6兆瓦生产能力、电池年产6兆瓦生产能力以及太阳电池组件年产50兆瓦生产能力,产量规模位居国际同类行业前列,是国际太阳能电池产业的重要制造商。

2007年6月,来自保定的英利绿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鸣锣上市,股票代码:YGE;是中国赴纽交所上市的第四家新能源公司。

英利陷债务泥潭

2015年,光伏制造业全面回暖,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多晶硅产量约为10.5万吨,同比增长20%;硅片产量约为68亿片,电池片产量约为28GW,同比增长10%以上;组件产量约为31GW,同比增长26.4%。

而就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之下,英利集团深陷数十亿巨额债务泥潭。高额负债、出售闲置地产偿债、代工“造血”、离职潮,似乎英利的新闻逃不开“亏损”、“债务泥潭”、“违约”等字眼。

2015年12月28日开始,英利绿色能源宣布采取“10并1”的并股方案(也称10比1的反向股票分割),每股ADS将代表十股普通股。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英利绿能避免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而退市。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谓是饮鸩止渴。

但除并股之外,英利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拉升股价回到1美元以上。对于英利来说,能否依靠自身打完接下来的战役,是投资者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2012年成为全球光伏组件销售量第一,到2015年只能依靠并股避免退市。英利用3年时间从巅峰跌到了谷底。

复杂的英利系债务

2015年12月,英利2015年第三季度季报一出,各项数据都要逊于之前。特别是净亏损敞口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英利净亏损达到32亿元,净亏损额比亏损最严重的2012年时期还要高出近1.4亿元。

2015年第三季度过后,英利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21%,盖因资产缩减所致。结合债务问题考虑,记者注意到,第三季度英利总资产缩水近7个多亿。其中固定资产锐减近6亿。这一部分是由变卖六九硅业固定资产,偿还债务所致。

英利财报如此难看,多半是债务拖累。而追溯到英利系债务,则需要重新梳理英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英利集团下纽交所上市主体,英利绿能并未在国内发债。目前,英利的债务来源分别是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中国)和控股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

其中,涉及到天威英利的债务总共有24亿元中期票据(“10英利MTN1”和“11天威MTN1”)。其中,10亿元债券尚有3.57亿元资金缺口未还。而另外14亿元将于2016年5月到期。

另一部分15亿中期票据债务由英利中国发行。目前12亿中期债权已结算。另外仍有3亿票据将于2017年5月3日到期。

也就是说,未来,英利中国还有3亿债权未到期;天威英利还有3.57亿元债务已到期违约未偿还,另外,还有14亿债未到期。

2010年,“六大六小”光伏企业获得国开行巨额授信。其中,英利获得360亿授信额度。截至2014年年末,英利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增加到30.5亿元。同时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增加短期贷款共计55.4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债资信方面报告指出,银行方面,英利中国前期亦出现过贷款违约事项,并且公司已有相当规模的资产用于抵质押,预计后续可获银行新增贷款的可能性较小。

记者查阅以上中期票据时,毫无意外地同时发现,各家投行与信用评级单位分别给予英利中国、天威英利降级的处理。

评级下调将直接影响到英利系再融资的能力。新世纪评级公开声明中称,虽然天威英利积极筹措资金,但考虑到英利绿能、中国英利自身情况差,天威英利后续融资困难,因此天威英利后续到期债务按时偿付可能性非常低。

通过以上梳理也可看出,债务来源多数集中在2010-2012年这三年。记者发现在2012年和2013年,英利整体贷款数额开始增加,并逐年上升。

大量发债、贷款背后,是自2010年以来英利版图的疯狂扩张。这种扩张的苦果很明显,并确确实实地到来了。

天威:从盟友到敌人

在整个2015年的债务风波中,天威英利的状况最是岌岌可危。原本背靠两座大山——英利集团、天威集团,但目前天威集团自身难保,英利又掉入泥潭,谁坑了谁还真是难以盖棺定论。

天威英利的背后,是英利集团与天威集团延续十年的恩怨情仇。

1998年8月,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新能源)正式成立。原本在做化妆品生意的苗连生(现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雄心勃勃,准备踏入我国太阳能产业的领域。

然而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英利新能源并不能凭借远大的理想撬开国开行的大门,获得充足的贷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利新能源越发急迫,想要寻求一个强而有力的靠山。

机会来了。同年,保定最大国有企业之一天威集团旗下“天威保变”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大型国企,天威集团有更多的渠道与资金,实力雄厚。在英利这般“饥寒交迫”的状况下,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天威集团与英利一拍即合。

当时,对于投资英利这件事情,天威集团内部也有不小的争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威集团董事长丁强力排众议,天威保变强势介入英利新能源。

2002年2月,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保变”)增资3650万元。此番对英利新能源注血后,天威保变对英利新能源持股49%。

这时,英利新能源一片和睦,天威与英利双方取得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天威集团借英利集团打开新能源领域,打出“双支柱、双主业”的大旗。而当年处于起步初期的英利也依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迅速拓宽了生产线,初步打开了市场。

然而,2004年,因为一场股权变动,斗争的种子开始埋藏在这两家集团中。

这一年,保定英利新能源启动二期工程,需要天威保变进一步的融资担保支持。而令英利头疼的是,天威保变借机争抢天威英利的绝对控股权,从英利手中购买获得2%股权,增至51%绝对控股。

夺得绝对控股权之后,天威集团立刻将保定新能源改名天威英利。

虽然天威集团声明绝对不会插手天威英利的经营业务,但对苗连生和英利集团来说,绝对控股权落在他人之手绝不好受。虽然暂时性屈从于天威保变,但英利从未放弃过争夺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

从天威集团不断加码新能源的势头来看,天威集团从始至终都看好新能源投资,因此也一直试图将合资企业天威英利看成核心资产。

除天威英利外,天威在新能源领域的步伐有意无意地加快了。2005年9月,天威保变收购国内最早一家投产千吨级多晶硅企业——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35.6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此举一方面是让英利在与尚德的上游硅原料端首战告捷,天威英利有了稳定的硅源,迫使其他竞争对手另寻高价硅料;而另一方面,则暗含天威对英利的威胁之意。

苗连生随后立刻出手反击。借海外上市机会,英利集团将股权全部授予上市主体公司英利绿能,通过英利绿能不断对天威英利增资加码,渐渐收回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

2006年8月,英利集团分两次增资共计2500万元,持股比例上升至51%。英利夺回对天威英利的绝对控股权。而为了这2%的股权,英利付出了2500万元。

2007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一年,英利绿能持续对天威英利增资,持股比例最终攀升至74.01%,成功收回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一方面,天威集团将全部股权划拨给更强大的国企——兵装集团。

兵装集团是我国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6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9。兵装正意图借此机会杀入新能源,而天威英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次天威集团股权划拨之后,第三方势力介入这场纷争,国企派系和英利派系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而体现在明面上,就是天威集团与英利集团的斗争浮出水面,愈演愈烈,有撕破脸的趋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