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水深500m的海底电磁测探仪1998年首用于东海探测

海洋地磁探测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天然源海底大地电磁法(MT)和人工场源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SEM)。

国际上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由多个国家的几十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的大规模观测天然源海底大地电磁信号的岩石层及深部电磁研究(EMSLAB)探测计划。

中国研究人员参加了这项工作,通过研究获得了东太平洋胡安德胡卡板块的岩石层二级结构。

中国的海洋电磁探测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4年,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科技大学开始研制海底阵列式大地电磁测探仪,在辽东湾浅海滩涂区进行了MT数据采集试验。

1998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开展了海底大地电磁探测研究,研制成功首台工作水深可达500m的海底MT测探仪和数据处理软件包,首次在中国东海水深130m陆架区获得海底MT数据,同时开展了海底无限长线源电磁场的研究。

自20世纪末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海洋电磁探测研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一定成果。

并且,海洋电磁法探测在中国已经走向实用阶段。

2007—2010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原牵头,8个单位协同合作组成团队,研制成功拖曳式深海瞬变电磁系统,并于2010年底参加了在“大洋一号”上的大型装备海试。

线框舱、仪器、通信控制等设备运转正常,验证了对金属及非金属物体拥有探测能力。

2011年参加“大洋一号”环球科考,在已知的海底硫化带获得了明显异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