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零碳县”试点县是湖南长沙县

2014年10月消息,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始开展中国首个“零碳县”试点。

近年来,人类不断努力寻找适宜的固碳技术,收集和封存碳,以减少大气中存在的碳含量来节能减排。而随着中国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碳排放压力持续增大。

长沙县同样正经历“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面对问题,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8位长沙县确定在2014年展开全国首个“零碳县”试点,目前已安排1000万对中国原创技术——“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项目”给予支持。

所谓“零碳县”,就是将全县生产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用速生草固碳封存,实现全县二氧化碳零排放。

“长沙县是工业大县和湖南省第一个通过考核验收的国家生态县,应该积极探索高效减排。”试点领导小组组长、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表示,如果能借助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零碳县”,将具有革命性意义。

据悉,该县2014年10月已首次固封10吨二氧化碳,形成6.8吨碳产品,完成了二氧化碳的首次固封。

2015年1月,记者再次探访长沙县的“零排放”

“走,跟俺老汉卖碳去!”清早,绿意盎然的长沙,57岁的雷学军开着他的深蓝色小汽车穿过车水马龙的闹市,七拐八弯进入到山青水碧的跳马镇田心桥村。

这里是世界第一个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封存的科研示范总部基地,生物学教授、精细化工专家雷学军和他的弟子们就在这里“捉碳卖碳”。

望着一脸迷茫的记者,雷教授说,“我们通过种植属于自主创新成果的绿心速生草吸收空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化合物,从而获得大气碳资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1亩速生草一年能吸收和固化14吨二氧化碳,其50年的生物质总量和碳储总量,是相同面积森林的100至150倍。”

“去看看世界上首次封存的碳!”雷学军兴奋地带着记者来到闹市区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院内摆放着一台机器,一根长长的加热钢管连着一台粉碎设备和碾压成形设备:“通过这个机器,把刈割下来的速生草碾碎烘干压缩成形,制成碳产品。”雷学军在盖着红布的玻璃箱前停下,掀开红布,里面整齐地排列着空心速生草压缩棒。

这就是世界上首次封存的6.88吨碳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准确计量的碳交易产品,等于封存了10吨二氧化碳。”他指着身旁的一批年轻技术员说,“我们这些‘卖碳翁’卖出的碳可以做燃料、肥料和化工建材原料,还可直接燃烧发电,代替化石能源。”

“卖碳翁”?白居易《卖炭翁》里的文字一下子流淌出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您和卖炭翁可完全不一样哦!”“当然不一样!他伐木烧炭,卖炭生碳;他卖炭为饱腹,我卖碳为天更蓝。此碳非彼炭也!”一向严谨的教授此时也变得轻松幽默起来。“此成果已获得3项国际专利,实现了国际碳交易从虚拟到实体的飞跃。”雷学军对当好世界“卖碳翁”踌躇满志。

长沙县2014年在跳马镇试种了近400亩绿心速生草,和雷教授一起建起了“零碳县”科研中心。同时,根据碳普查的情况,确定出了各个单位的碳排放量,并申请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排污权交易范畴,先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引导资金补助企业用于购买碳产品,然后逐步过渡到企业根据自身排碳量购买碳产品,最终让“碳交易”活起来,实现零碳目标。

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也因此成为“2014年度中国创新榜样”。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也是排碳大县。杨懿文说,“2014年初,我们提出创建全国首个‘零碳县’!”

零碳产业推动了长沙县的绿色发展。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沙县编制了《“零碳县”创建实施方案》: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比2013年削减三分之一左右,初步建成生产、加工和再利用一体化的碳汇产业基地。从2015年开始,长沙县各领域将确定3至5个试点企业启动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排放1吨二氧化碳,就要购买0.68吨的标准碳产品,通过这种买碳卖碳的“碳税”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固碳项目的有效运转。

“长沙沙水水无沙”,是前辈长沙人的梦;空中无碳,这是今日长沙人的绿色追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