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造纸术发明前使用的最广的书写材料是竹木

严格地说,刻画在陶泥、甲骨、金石之上的文字,大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书”,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起源于刻画在竹简木牍之上的文字。

在我国,造纸术发明之前,使用最早、时间最长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书写材料是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一根竹片称“简”,将 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版”,写了字的合称“牍”,细一些的称“木简”,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的合称为“简牍”。

王国维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与金石、甲骨等载体相比,竹木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取材容易,满山遍野,称得上价廉易得;二是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三是可以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可书写长篇宏论,便于文化普及和学术下移,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在造纸术发明后,简牍和帛、纸并行了几百年。

可以说,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约800多年时间,是简策的盛行阶段,如果从上古(殷商)算起,到公元4世纪(东晋),简的时代则更长,有1700年左右的历史了。

由于时代久远,沉埋地下的殷周时期简策早已腐烂,至今没有发现实物,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战国至西汉晋初的古简实物。

从年代来看,目前出土的竹简中年代最久的是战国竹简,它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被发现的。

1978年,湖北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一号墓发掘战国简策240多枚,字迹清晰,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一批古简,总计约6600余字。目前,战国竹牍已有多次发现。

擂鼓墩简策为遣策——即殉葬器物的目录,详细记录了丧仪所用的车马兵甲。简文中还反映了当时楚、曾两国的关系,可补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

遣策在出土简策中较为常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