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是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

2013年6月,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启动了农村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目前是全国内地首个试点。这里以户为单位,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物,分别投放,实现垃圾源头分类,也让村民体验到了分类回收的意义。

“一粒纽扣电池污染的水,够一个人用一辈子的。”当月参加完项目组开展的互动式培训班的村民高宝霞很受震动,她没想到这个平时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居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记者走进高宝霞家看到,院子里一蓝一绿两个铁皮桶很是显眼。垃圾分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作为家庭主妇,她并没有感到麻烦,“你看,每个桶里该放什么,都在桶上标明了。”记者看到,蓝色的桶主要投放塑胶、纸张、玻璃、金属、织物以及妇婴用品等可回收物,而绿色桶主要放可堆腐的垃圾,比如剩菜剩饭、水果蔬菜、枯枝落叶、动物粪便、扫地土等,电池、灯管、农药瓶等有毒有害物则投放到街道上指定的网箱内。高宝霞告诉记者,每条街道都有蓝色、绿色的垃圾箱,倒垃圾时按颜色对应投放。

“村民只在家里做一次分类就可以了,那就是将可堆腐物与可回收物分开。”水高庄村村委会主任高宝清对记者说,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分类模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太复杂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我们一直在向村民们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垃圾混合在一起是“垃圾”,而分类投放就变成了“资源”。

截至2013年6月,水高庄村累计收集垃圾总量500吨。垃圾填埋减量93.5%,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并且可堆腐物能“变身”成为有机土,用在油麦菜、茼蒿、小白菜、芹菜、西兰花、西红柿等蔬菜上作蔬菜底肥。

据介绍,这种源头垃圾分类处理模式2013年还在天津市南开区选取了一个小区进行试点,作为天津市内六区的首个试点。未来,这种模式将在全天津市逐渐推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