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丝绸之路佛教石窟主题博物馆是宁夏须弥山博物馆

宁夏须弥山博物馆2011年6月正式开馆,这是中国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须弥山博物馆建筑面积5558平方米,陈展面积4500平方米。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新建的须弥山博物馆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单元“丝路开通”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始,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手段展示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给固原带来的文化经济繁荣。

第二单元“佛教东传”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佛教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须弥之光”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与须弥山石窟的艺术魅力相映成辉。须弥山石窟是佛教东传的产物,石窟艺术既有印度”支提式”风格,又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氛围,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展览从须弥山石窟初凿、兴盛、高峰期到衰落几个部分反映了须弥山石窟发展的全过程。

第四单元“佛国众生”运用图版、石窟雕像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系统介绍了佛国世界各类形象,是专题的佛教知识单元。

第五单元“佛窟集萃”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印度阿旃陀、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各具特色的18处著名石窟。

尾厅与序厅相呼应。用须弥山地形地貌电子沙盘与世界著名佛像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展示须弥山佛教石窟艺术的魅力。观众可以循着须弥山电子沙盘多媒体触摸屏的导示,深入石窟区实景参观和亲身感受须弥世界的奥妙。

须弥山博物馆位于须弥山景区内。须弥山景区依须弥山石窟而建。

China-Sumeru-Moun-Grottoes-in-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图:宁夏固原市的须弥山石窟景区即景)

“须弥”在古印度吠陀罗神话中意为“宝山”,是梵文的音译,被誉为宇宙的中心,于是古代先民便将位于宁夏固原城区西北处六盘山北陲、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咽喉要地石门水旁佛窟密集之山称为“须弥山”。

这里山峦绿叠,松柏青翠,流水环带。

根据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石窟大概始开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旺盛1500多年,成为古代西北极具规模的一处名山古刹。

据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重修碑文记载,唐代改为景云寺,明代改称圆光寺。

原有130多窟,并有地面建筑寺院,现保存较完整的20余窟。分布在当即地群众称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等5个山峰上,蜿蜒约2公里。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现有50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和历代的壁画、题记。

北魏的窟内所造佛和菩萨像,额部宽广,脸部瘦削,鼻梁高隆,眉眼细小,唇薄嘴小,发梳成高螺髻。佛着袈裟,而菩萨像则坦露上身,下着曳地的长裙。洞窟的形制带有浓厚的印度“友提”窟形的特点。

隋代石窟,大多处于窟群中心或偏南。窟内雕像的陈设,除承袭北朝时一佛二菩萨的配式外,新出现了阿难和迦叶二弟子,有的塔柱下脚雕有吹奏箫、芦笙和弹琵琶及抱箜篌的伎乐人像。有的窟顶雕有飞翔飘舞的飞天。

唐代的石窟布局平面虽仍为方形。但中心塔柱已经消失。窟内佛像大多盘膝端坐莲花座上,面相温和安翔,手势作说法或招唤的姿势,身着袈裟,衣纹线条流畅。

须弥山第二窟为最大,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25米,双手置膝,双腿下垂,面相丰满,威严安详。它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匠人的艺术才能。

菩萨像都为一手抚胸,一手提瓶的女性形象。她们头梳高髻或戴宝冠,胸前饰串珠璎珞中,臂腕佩带环钏,肩上的披帛一直垂到地面,具有显著的艺术风格。

须弥山石窟中有唐、宋、西夏、金、明各代的题记多处,明代碑刻数座,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的重要资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