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余年来许多“第一”的现代化工业设备由德国西门子提供

德国西门子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那一年西门子为中国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信技术——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时至今日,中国作为西门子的重要战略市场,西门子的足迹已经遍布了中国——在中国建立起45家运营公司和众多本地办事处,拥有员工30,000多人。

1872-1903:合作的开端

西门子一直以国际化公司的身份享誉全球。早在1852年,也就是公司成立(1847年)后的第5年,西门子便将建造电信网络的业务拓展到俄罗斯。

西门子第二个海外市场就选择了中国。在公司成立25年之后,即1872年,西门子和中国开始了业务往来。西门子在中国的第一笔订单是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

1879年初,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西门子将革命性的发电机第一次应用于中国大地,从而载入中国的史册。借助这种电力设备,船只可以在夜间卸货和装货,生产效率成倍提高。这个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电力的应用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并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来临前夕,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并向北京交付了中国第一部有轨电车

当时,由于害怕引起火灾,连结京津两地的蒸汽机火车不得通过京城。这条电车轨道连接北京城外的马家堡和城内的哈德门。西门子建造的有轨电车在1899年投入运营。

有轨电车的时速高达2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一个多世纪之前,中国与西门子的伙伴关系帮助中国站在了技术的最前沿。在北京的有轨电车下线后,西门子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分别为天津、上海及哈尔滨修建了类似的系统。

早在二十世纪初,西门子的名字已经在中国深深扎根,并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门子以其先进的技术、优质可靠的产品,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尊重。

蓬勃发展的中德贸易关系对公司业务拓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西门子进一步深化了在华业务的发展。

1904-1949: 根植中国

西门子在华业务的迅速拓展,推动西门子于1904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永久办事处,这是西门子在华业务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西门子在成为中国备受尊重的优秀企业公民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1910年,西门子创建西门子中国电气工程公司,总部位于柏林,分支机构设在上海。在接下来的四年中,西门子将业务扩展到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香港、青岛和天津。1914年,公司更名为西门子中国公司(上海)。

西门子的在华业务,尤其是电力领域的业务,在20世纪初发展迅速。1903年到1913年间,西门子分别为青岛市和武汉市修建了发电厂。西门子扩建了北京近郊的石景山发电厂,并于1912年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西门子还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高压(22千伏)输电线路,将位于云南湖畔的发电站与35公里之外的昆明市连接起来。西门子同时在汉口附近的汉阳市修建了一家钢铁厂。

1920年到1936年间,西门子分别接到在上海、哈尔滨、南京和广州修建发电厂的订单。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1922年到1924年间,西门子开始为上海和南京的水泥厂、上海的炼糖厂、青岛的纱厂以及无锡的纺织厂提供电气设备。1924年,西门子在江苏省常州和无锡之间的一座小城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由蒸汽机驱动的发电厂,为这两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提供电力。

在电信领域,西门子于1921年到1937年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并扩充电话系统,覆盖济南、开封、北京、天津、汉口、长春、南宁和桂林等地。从1929年到1930年,西门子公司在汉口推出了一套可容纳8,500个用户的电话系统。

1930年,西门子向抚顺煤矿交付了中国第一台载重量为85吨的四轴机车

1936年,中国政府向西门子发出一份订单,要求西门子为江西吉安的钢铁厂提供和安装一整套电气设备–其中包括必需的发电站。

在医疗工程领域,1939年之前,西门子主要向中国11座城市的私人诊所和25家医院提供X射线设备以及其它的医疗仪器。

30年代中期,西门子中国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异常迅猛,这一点从公司不断增长的员工人数中可见一斑。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夕,西门子上海办事处有员工275人,占西门子海外业务量的21%,是欧洲以外规模最庞大的西门子公司。

日军占领南京后,西门子南京办事处的经理约翰·拉贝(John Rabe)向南京人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约翰·拉贝是为当地市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曾经在南京借助西门子的地界为超过250,000中国难民提供避难场所。

1949-1978: 重建商贸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外国公司很难恢复其在华业务。在战后的岁月里,中国严格限制外国公司和外国产品入境。

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Jebsen &Co.)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

197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为西门子和中国恢复传统友谊铺平了道路,并为未来合作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1974年,西门子接到了自30年代后期以来第一笔来自中国的订单,为中国提供14台涡轮机。同年,西门子还向武汉冷轧钢铁厂提供了第一套先进的电气设备。

1975年12月,西门子公司同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达成协议,向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汽轮机厂转让汽轮机制造技术并培训技术人员。

1978年12月,西门子首次在上海举行”电气电子技术博览会”。西门子公司当时的监理会主席,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之曾孙彼得-冯-西门子亲自前往上海,与上海市领导人一起为博览会剪彩。39,000多名工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和来宾以极大的热情参观了博览会。

1978-1989: 深化合作,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中国政策发生重大转折,为日后全面改革开放和开展对外贸易及投资扫清了道路。中国通过接下来一连串的改革取得了重大发展,开始了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对西门子而言,这种政治、经济领域的新进展预示着我们可以获得新的业务机遇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西门子分别于1978年12月和1979年1月与中国机械工业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涉及低压和高压应用的领域。

1979年同时也是西门子和中国的钢铁行业成功合作的开端,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这种成功的伙伴关系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众多工程项目接踵而来,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的友好合作。最终促成西门子北京代表处于1982年10月15日正式成立。西门子公司紧接着在上海、广州和大连设立了办事处。

西门子为中国的钢铁工业现代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84年,西门子为马鞍山钢铁公司提供了中国第一套高速盘条设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