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化学博士是赵承嘏

中国第一位取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学者是赵承嘏(读音“古”),中国化学家,中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

赵承嘏(1885年12月-1966年8月),字石民,188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一个中药铺家庭。清末科举中秀才,1906年录取官费留英,1910年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1914年获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药物化学教授兼药理系代主任,开始了中草药研究工作。

1932年创建了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颇具盛名。

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这是科学界最高荣誉职务。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努力使药物所成为具有发展新药能力的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1955年,赵承嘏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赵承嘏才能卓越,在国外留学时,常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术,出色地完成教授交给的任务。他从事研究工作,重视联系实际,每得到一种生物碱,都要进行细致的药理试验,使其尽快应用到临床。

赵承嘏热爱本职工作,不论有任何困难,始终坚守岗位,从不间断他的研究工作。

他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责任感,从事中草药研究五十年如一日。

他平生无嗜好,以实验室工作为最大乐趣,他常对人说,一天不到实验室,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他的论文不经反复验证,从不轻易发表;已发表的,一经发现有误,就立刻订正,表现出了严肃、严格、严谨的科研精神。

赵承嘏毕业致力于中草药化学研究,在生物碱的分离结晶方面有独到之处。分离所得的延胡索素乙已正式列入药典,在临床上作为镇痛镇静剂使用;分离所得常山碱丙素,具有高出奎宁148倍的抗疟活性;所分离的钩吻素乙,可作为生理试验试剂等。

他运用现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改变经典乙醇浸泡法,独创碱磨苯浸法分离提取中药成分,对植物化学做出了贡献。

他系统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种中草药化学成分,得到了许多新生物碱结晶,其中部分推荐临床应用

他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的科学方法,还解决了青霉素钾盐结晶的方法,使青霉素得以顺利投产。他还指导设计试验了一套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合成工艺。

赵承嘏毕生辛苦研究,其工作成果总结为论文64篇,分别在国内外有关期刊发表。包括《中国延胡素之研究(I)》、《中国延胡素之研究(IV)》、《中国贝母之有机碱质(I)》、《中国钩吻之有机碱质》、《中国大茶叶中之植物碱》、《木防己乙素的异构化》等论著,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和赞赏,享誉国际。

赵承嘏是我国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运用近代化学方法,对古老的中草药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我国医药界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