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享有“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美誉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相传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侗语里叫做“嘎老”。“嘎”是歌的意思,“老”则是古老和宏大的意思。

侗歌的曲调比较优美,在押韵上也极其讲究,善于使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得歌曲意蕴深刻,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侗族大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侗歌的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祖祖辈辈的侗族人民都生活在清美安静却有些封闭和落后的相对原始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侗族人民自然而然地在耕作之余就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山林中的虫鸣鸟叫,进行着自己独特而又神秘的文艺娱乐创作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单纯质朴且幸福快乐的生活,聪明的侗族人民才能将生命的灵气知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心地去领悟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朴实无华的人文现象,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的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从而创造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一大特点是模拟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而这也正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大歌以歌唱自然、劳动、人间的爱情和友谊为主,谱写出了曲曲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声。

此外,凡是侗族大歌流行的的侗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都是极高的,几乎没有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的出现。

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可以算得上是文明纯朴的和谐社会了。

侗族大歌,深入到侗族人民生活方方面面,是侗族人民用生命和灵魂创作出来的独特艺术。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形式。与侗寨鼓楼、侗乡花桥一起被称为侗族文化的“三大宝”,堪称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其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和榕江等县。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媒介。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古歌。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唯一多声部无伴奏的天籁之音。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